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概念及目标

1. 货币政策的含义

2. 货币政策的目标

(1) 最终目标

  1. 物价稳
  2. 充分就业
  3. 经济增长
  4. 国际收支平衡

(2)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虽然只有以上四个,但是想要同时实现非常困难。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相矛盾。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

协调政策目标之间的主要方法:

  • 突出重点,即在一个时期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作为优先目标,而牺牲某一个或某几个目标。
  • 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求得货币政策两个目标之间或多个目标之间的最佳组合。
  • 根据形势变化,轮番突出。

(3)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1. 意义
  2. 选择标准: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
  3. 种类:近期中间目标(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 、远期中间目标(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

二、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 再贴现政策

  • 操作方法:规定贴现贷款的条件、规定贴现率
  • 优点: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变化,影响货币供给量;影响和调整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结构;产生“告示效应”,影响公众预期;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防止金融危机。
  • 缺点:中央银行缺乏主动性;告示效应是相对的;调整的灵活性和伸缩性有限,不能频繁调整;无法影响利率的结构。且要求商业信用与贴现市场发达。

(2) 存款准备金政策

  • 操作方法: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优点:影响力强,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影响社会公众预期。
  • 缺点:对经济震动过大且缺乏弹性;受制于超额准备金,易使中小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

(3) 公开市场业务

  • 操作方法: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改变基础货币的数量和利率水平,调节社会货币供给量。
  • 优点: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连续、经常操作,弹性大;可灵活安排,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避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震动效果;有较强的可逆转性;可迅速进行。
  • 缺点:需较发达的证券市场,中央银行要有强大的金融势力;须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尤其是存款准备金制度。

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 消费者信用控制
  2. 不动产信用控制
  3.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4. 优惠利率
  5. 预缴进口保证金

3.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 直接信用控制

  1. Q项规则:美联储系统管制存款利率的规则,因其在各项规则中顺序为Q,所以称为Q项规则。
  2. 信用配额:中央银行规定各金融机构或某一类金融机构的最高贷款额度,以此控制信用规模。
  3.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率即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与负债的比率来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
  4. 直接限制:中央银行对业务活动不当的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直接限制。如规定经营范围、拒绝再贴现、再贷款等。

(2) 间接信用控制

  1. 道义劝告
  2. 窗口指导
  3. 公开宣传:中央银行利用各种机会向金融机构和社会宣传自己的金融政策,以求得各方面的配合。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效应

1.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 传导过程

(2) 货币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主义 货币学派
目标 通过利率调节总需求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实现物价稳定
机制 货币量 $\longrightarrow$ 利率 $\longrightarrow$ 总需求 货币量 $\longrightarrow$ 物价
手段 相机抉择 单一规则

2. 货币政策的效应

  1. 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
  2. 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

3.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1. 货币流通速度
  2. 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3. 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
  4. 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问题
  5. 其他
Prev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