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本质与基础

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热情。现代的教养和教育带给我们的复杂性以及使我们对一切主客观印象都不相信的怀疑主义,只能使我们变得渺小、孱弱、啰嗦和优柔寡断。然而爱情,不是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爱,不是对摩莱肖特的“物质交换”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亲爱的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1856年6月21日,马克思给燕妮的信

爱情的历史面貌

荷马在其史诗中刻画了如命运悲惨的安德罗玛克、美丽绝伦的海伦、忠贞不渝的佩涅洛佩等一系列女性形象。反映出忠贞不渝、严守贞操是当时备受歌颂的女德。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之间不平等的爱情。

《诗经》展示了古代青年在恋爱婚姻上积极追求自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诗句写尽男女之恋,当然也包含封建家长制投射于男女自由恋爱上的阴影。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同样是一种不平等的爱情。这种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调节人伦关系的原则,严重地束缚着男女之间的正当交往,成为妇女头上的枷锁。孔孟思想下,封建礼教的桎梏反而加剧了人们对“才子佳人”式自由恋爱的向往,例如:

  •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出走
  • 陆游与唐琬的悲欢离合
  •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

莎士比亚犀利地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的门第观念、阶级观念、种族观念及金钱至上等种种不合理的现实,大胆讴歌爱情。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的。

——莎士比亚

爱情的本质

唯心爱情观

唯精神论

爱情是纯精神的,它与性欲绝对排斥,毫不相干。尽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中并不排斥凡属之爱,但相比而言,对本质之爱的推崇十分明显。

“柏拉图式爱情”,坚决否认精神同肉体的联系,追求“纯粹”精神的享受。“柏拉图式爱情”在中世纪的欧洲影响广泛而深刻。到了二十世纪初,这种唯精神的爱情本质观仍然存在。

唯性欲论

爱情是纯粹的性本能,性欲是爱情产生的唯一根源,爱情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性欲的满足。

唯性欲的爱情本质观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比较盛行。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不少学者还持此看法。男女之间的爱情其核心是性爱,其目的即性的亲近,性爱是其它非性爱情感的基础,所有的爱的情感都是性本能需要的不同表现。

唯物爱情观

  • 爱情观有其更接近现实的一面。
  • 肯定人的自然性,把性欲当成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功能。
  • 唯物爱情观代表的本能式爱情,离现代的性爱还有相当的距离。

男女关系既是人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是人的最为原始的社会关系。因此,爱情的本质是:爱情具有自然社会双重性,它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也可理解为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1) 爱情具有自然性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恩格斯

爱情的自然性是由人的自然性决定的。人有许多自然需要,而在所有的自然需要中,继饮食的需要之后,最强烈的就是性的需要。

男女间的爱情正是在性欲的原始动力的推动下产生的,它不可能排斥性欲这种人的自然属性。

因此,否认爱情的自然属性,把爱情看作纯精神的,与性欲毫不相干的“唯精神论”是错误的。这种没有肉体结合的爱情,是对人性的压抑,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存在和维持的。

(2) 爱情具有社会性

爱情不单纯是两性的吸引,而且是两性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虽然它以性欲为基础,但又不停留在性欲的水平上,它是在性欲的基础上高度升华而成的人类崇高的社会性情感。

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黑格尔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爱情,其实质就是两性间在平等互爱条件下那种最真挚、最强烈的渴望结合的一种高尚道德关系。

爱情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反映着人们社会关系的一方面,它既不是天国的神意,也不是“性欲”简单地付诸实践。

小结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异性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稳定、持久的感情。

爱情的基础

生理层面

爱情的出现与人的身体发育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它通常会发生在生理成熟的成年人身上。

性别在卵子受精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随着男女生第一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性激素水平的快速提高,他们的心里开始萌发性的意识和强烈的对于异性的好奇和向往,开始产生对异性的有意注意、追求欲望和亲密感觉。

心理层面

只有生理基础不足以产生爱情,爱情的产生还要有双方的心理基础。

当在一方觉得另一方有魅力,产生一种特殊美感的时候,基于生理层面的性亲近,便上升到了心理层面的性吸引。

对于男女关系的质变,苏格拉底称之为“在美中孕育”,即要让爱情具有美感,追求真、善、美。

道德层面

审美情感不能使所有感觉美好的男女都能成为恋人。

在异性之间出现审美情感之后,只有产生了道德情感,才会萌生真正的爱情。

道德情感,是指两个人在心灵上的认同和默契,两心契合。

寻找心爱的伴侣,比起审美情感更重要的是道德情感。

Prev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