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

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子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有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而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国王拉伊俄斯拉被一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娶王后伊俄卡斯特为妻,成为底比斯之王。他就是俄底浦斯。后来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暴露,他被挖了双眼,四处漂流。

俄狄浦斯王的命运使我们感动不已。大概我们都是带着像他一样的命运出生的。我们性冲动的最初客体是母亲,最初的憎恨客体是父亲。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父母,因而完全不为恋母情结纠缠的人是不存在的。任何人反躬自省时都能发现其痕迹,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

恋母情结的成因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作为选择对象。

恋母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

通常来说,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强化了这种倾向,也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

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天性的互补,可以取长补短。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

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恋母情结大约在 3-6 岁,进入青春期,出现第二恋母情结。

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很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第三恋母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

恋母情结的第四个阶段: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

许多人否认恋母情结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有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每个人一定要经历的,虽然这也是导致神经症的病因。按照弗洛伊德的研究,这是压抑的结果。

克服恋母情结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通常被称为“妈宝”。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在和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相处中通常不那么融洽,尤其是不能听到对方说母亲的坏话,会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甚至自己也有种莫明其妙的罪恶感。

要克服恋母情结,首先不能把母亲作为依存和撒娇的对象,而是作为被照顾的对象。男子成年之后,如果有恋母情结,在心理上应努力克服。

恋父情结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爱烈屈拉情结,也就是所说的恋父情结。

首先要明白,“恋父”并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它只是说明我们在心理上依恋父亲的时间比一般人要长一些、程度比一般人更深一些罢了。

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一样,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阶段,但是需要我们正常看待与解决,并非一直停留在原处。要努力克服恋父情结,要让这种依恋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我们就必须让自己成长起来,明白家庭之间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定位,然后,以个成熟女儿的身份来看父母。

实际上,家庭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夫妻,而不是父女,相对于父母而言,子女是配角、不是主角,所以必须做到“心理断乳”。

从恋父或恋母情结中成长,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自己面对生活。

能够领略爱的美妙的人,都会是一个接受不完美、愿意承担并且能够为爱负责的人。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