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与阶级斗争

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开始有了剩余,这使得一部分人从劳动当中解放出来,开始掌握着生产资料的支配权。社会逐渐分化为两个对立阶级:掌握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无力支配生产资料的被剥削阶级。

列宁认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五大基本社会形态的阶级分析

原始社会中不存在根本对立的阶级。这是因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为了生存繁衍,生产资料归集体(原始公社、部落)所有,并且平均分配给每个人。在我国,后来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虽然同属于原始社会,但是生产力较最原始的原始社会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生产资料的剩余,女性和男性分别先后成为社会的剥削阶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开始逐步进入到奴隶社会中。原始社会中掌握着生产资料支配权的一部分人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他们无偿占有奴隶几乎全部的剩余价值。后来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进步,使得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开始有了剩余,他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全部无偿地给奴隶主。奴隶社会开始逐步瓦解,走向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封建社会也逐步瓦解,资本家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成为两大矛盾对立的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使得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这个时候资产阶级还没有完全被消灭,需要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后资产阶级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物质的阶级性

物质的阶级性是指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思想意识所必然具有的阶级特性。这种特性是由人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反映着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和要求。

通常来说,在上层建筑当中,社会意识形态一般具有阶级性,非社会意识形态一般不具有阶级性。例如,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等社会科学都是具有阶级性的。再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自然科学以及包括经济等等社会现象都不具有阶级性。而像检察院、法院、警察、军队、监狱等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与阶级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单纯地认为这些是独立的、与阶级无关的思想是典型的修正主义思想,要格外警惕故意淡化和抹杀阶级存在的思想。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说什么是物质的阶级性。

新闻&舆论

我们知道,新闻最根本的属性就是真实性。如果一个新闻报道不能够做到真实客观,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新闻。因此,新闻完全是已经客观发生的但人们还不熟悉的真实事件。显然,新闻与阶级无关,新闻是不具有阶级性的。

很容易和新闻混淆的概念是舆论。舆论是指人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是不同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按照这个定义,很显然舆论一定是与阶级有关的,舆论是具有阶级性的。

近年来,在美国前总统 Trump “推特治国”理念的影响下,出现了“假新闻”(fake news)这样的新词语。新闻一旦失去其真实性便不能称之为新闻了,因此“假新闻”的本质是舆论。

现代通信技术和传媒行业非常发达,社会舆论能够快速而广泛地传播。资产阶级利用舆论工具混淆视听,颠倒黑白,蒙骗人民,制造有利于资产阶级,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舆论。无产阶级则利用舆论工具发动人民群众,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舆论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一种在现代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经济学

经济和经济学两个概念仅一字之差,其阶级性是完全不同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工具。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原始社会产生了诸如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等等原始文明,并且随之而产生了与地理因素紧密相关的自然经济。这就是经济最初的表现形式。而特别自交换、货币的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出现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买卖现象。最一开始它是以传统的商品经济的方式体现出来,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以资本主义经济的方式呈现出来。换而言之,只要社会还存在着交换、货币,经济也还会继续存在。如果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按需分配,不存在买卖,经济这个词将在共产主义社会背景下有新的含义。因此,经济与阶级是无关的,经济不具有阶级性。

经济学则是研究经济现象的科学,经济现象本质上是社会现象,它必然与研究人员所处的阶级有关,因而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例如,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他这样认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为卖而买,将货币转化为资本,再投入到下一轮的资本循环中,牟取更多的资本。他认为人们都是这样想的,而且本性也是这样的。那么这很显然是为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合理性提供辩护的,属于典型的资产阶级理论。

再比如,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就其最一般的性质而言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它是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而实现的,劳动过程也是形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形成人类社会的过程。马克思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正是人类本身,是人类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推出资本主义必定灭亡的结论,勾勒科学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很显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再比方说,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在的美国模式其实很大程度上和凯恩斯主义理论所设想的相近,美国利用舆论工具不断地制造敌对国家,发动所谓“正义”的战争,增加对国防、军事的需求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且利用强大的金融机器控制全世界的资源和财富。归根结底,凯恩斯主义本质上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尤其是为帝国主义服务。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运动,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本身不是马克思创立的,而是资产阶级创立的。为了推翻欧洲封建教皇的统治,资产阶级运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夺取政权,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但是当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以后,他们又故意淡化和抹杀阶级斗争的存在,诱骗工人群众为牟取暂时的利益而放弃根本的利益。

真正科学的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在阶级斗争理论上的新贡献在于证明了:

  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 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阶级斗争的形式

阶级斗争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阶级斗争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有着不同的发展情况和成熟程度。就阶级斗争发展程度最为充分的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可区分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基本形式。

经济斗争

经济斗争是工人为实现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要求而向个别资本家进行的斗争。

罢工是经济斗争最重要的手段。工会是在这种斗争中产生的无产阶级最初的组织形式。经济斗争作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形式,起着动员、组织、教育工人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着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过程。但是经济斗争并不能触及资本主义剥削的根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必须开展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包括从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开展无产阶级自己独立的政治活动,到夺取政权的广泛领域。

政治斗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治斗争要求无产阶级作为阶级整体投入斗争,通过斗争维护和实现无产阶级整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建立自己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即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斗争是比经济斗争更高形式的阶级斗争。

思想斗争

思想斗争或理论斗争也是无产阶级斗争不可缺少的形式。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思想斗争方面的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工人群众,使他们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摆脱和抵制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并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政治斗争为核心的三种基本形式在阶级斗争的实际进程中互为前提、互相渗透,形成阶级斗争的更为具体多样的形式,诸如隐蔽的和公开的、和平的和非和平的、议会的和非议会的等等。无产阶级只有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才能完成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阶级斗争的本质

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经济、法律、伦理、军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军事斗争和暴力革命是在阶级矛盾达到高度激化状态时才采用的最后手段。

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在根本上是围绕着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进行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

国家观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等反动阶级的工具。但是,却不存在共产主义国家这种概念,因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是阶级被彻底消灭,因此国家也将彻底消亡。

方法论

阶级斗争既然是阶级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运动,那么它一定存在于阶级社会当中。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或者说在阶级还没有被完全消灭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阶级与阶级斗争一定是客观存在的。故意淡化和抹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思想是典型的修正主义思想。

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这个词乍一看是和阶级相关的,好像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中间的一个过渡阶级。实际上则不然。美国资产阶级将人群按照收入、消费等等一系列指标划分为高、中、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相对更加庞大,所以就用了“中产阶级”这个词来专门描述这个群体。

实际上这非常具有迷惑性,因为这是西方研究社会科学的惯用伎俩——定指标,将一切量化,最后得出结论。然而,这种逻辑本身的说服力是有待研究的,因此得出的结论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意义。实际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划分阶级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那么很显然,美国99%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收入、消费等等这些指标其实是一个陷阱,或者说完全就是资产阶级刻意淡化和抹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工具。

在舆论的影响下,美国社会很少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概念和说法,并且这种社会现象对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我们必须清楚的是,阶级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一定是客观存在的。今后我们在表述类似的意思的时候尽量采用“高、中、低收入群体”这样的词语,以和“阶级”这个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明确含义的术语区分开。

另一方面,社会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简单认为某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阶级问题,或者说把一切社会矛盾都看成是阶级矛盾也是不可取的。面对任何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去分析,仔细想想阶级矛盾是不是这个具体问题的主要矛盾。

综上所述,既不能忽视阶级与阶级斗争的存在,又不能把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阶级问题。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