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类社会历史方面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层面最大贡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贡献之一(另一大贡献是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归根结底是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将个人同社会统一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社会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世界观:

社会存在即从属于社会范畴的物质。例如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等。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即从属于社会范畴的意识。例如风俗习惯、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又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与阶级有关,例如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非社会意识形态与阶级无关,例如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讲立场,立场决定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

从客观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具体来说,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科学技术、管理技术都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其中,劳动者是实体性要素或者基本要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包括道德、宗教、艺术、文化等。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方法论: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社会形态发展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社会形态是指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具有辩证关系

  1.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氏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交和氏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2.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不同国家所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和选择性具有辩证关系

  1.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区别。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它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同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人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2.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联系。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具有辩证关系

  1.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其初级阶段)这五种基本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基本方向和历史趋势,是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的历史性必然。

  2. 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伴随着的暂时的停滞、迂回甚至倒退。人类社会发展之所以呈现出曲折性,是因为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是辩证否定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而且社会发展的偶然性造成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

方法论:

既要认识到社会形态发展具有统一的大势,又要看到其多样性。既要看到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趋势,又要认识到人类自己的历史选择对其的影响。科学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坚定信念、沉着应对,稳中有变、变中有稳。

历史观

历史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观: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

方法论:

首先,只有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历史的观点。

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世界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坚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路线。

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叫唯心史观,其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

典型主张:

  1. 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
  2. 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
  3. 把历史的变化归结为由个人主观随意活动所造成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或者把历史运动的秩序是神的有目的的安排或某种神秘理念的逻辑规定。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它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

历史虚无主义的类型:

  1. 错误价值观念先行。主要特点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美名其曰“上帝视角”,将党史、国史、军史描述成一部争权夺利的野心史、党内斗争史和人民苦难史。

  2. 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主要特点是披着“如实还原、秉笔直书”的学术外衣,辩称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还原史实。极力标榜“让事实说话”、不偏不倚、客观中立。在此基础上以“史证如山”为借口,以“管窥真相”的心态呼吁对历史“重新评价”、“重新认识”。

  3. 以所谓“重新认识”为名,丑化、诋毁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主要特点是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只抓一点或某些局部事实,以偏概全,或者无限放大其缺陷。

  4. 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主要特点是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他们把近代中国凡是追求变革进步的都斥为“激进”而加以否定,而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称为“稳健”加以肯定。

杰出人物和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人民群众是指作为推动历史前进力量的社会大多数成员,是一个政治概念,具有阶级性。个人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互有差别的个体的人,依其对历史影响的大小可分为普通个人和杰出人物。其中,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而在杰出人物之中,代表人民群众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受人民群众拥护的人是领袖。

个人和群众处在不可分离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群众由许许多多个人结合而成,没有个人,也就无所谓群众。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绝不是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不过,个人的作用只有在参与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个人的作用包含在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个人参与着历史的形成,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影响,特别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地位上的杰出人物和领袖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方法论: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一方面,杰出人物从人民群众中诞生,他们都是在各行各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具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杰出人物本身是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反对杰出人物由于技高一筹而自觉高人一等的资产阶级精英思想。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需要领袖。不能因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否认或者忽视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和领袖的关系。一方面,领袖是从群众斗争中产生的,领袖的智慧和力量来自群众,革命的理论是群众斗争经验的概括,领袖的历史作用必须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领袖必须依靠群众、代表群众、领导群众。领袖一旦脱离群众,就会陷于失败。另一方面,群众需要领袖,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必须推举出自己的领袖,才能统一行动,形成有组织的力量和阶级的行动,才能赢得革命斗争的胜利。领袖是群众斗争的发起人和倡导者。

要坚决反对盲目的个人崇拜,也要反对将杰出人物、领袖同人民群众割裂开的阴谋。

价值观

人的价值原理

世界观: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

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劳动和奉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中创造价值。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世界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发展规律,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人生观

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世界观:

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劳动和奉献。人生价值实现还需要主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即:第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二,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第三,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方法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世界观:

个人离不开社会。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人的全面进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们的科技研究和生产劳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方法论: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 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 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 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Prev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