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精研的经典之作。

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此书把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都做了科学的解读。

同时有力地回击了了小资产阶级代表杜林以及杜林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攻击,驳斥了杜林主义的伪科学性,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反杜林论》是一部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反杜林论》写作的目的和背景

写作目的

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时间是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

恩格斯写作该书有两个层次的目的:一是直接目的,二是间接目的,也是根本的目的。直接目的是要澄清当时党内,也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一些思想是非。但其根本目的是要总结自1848年开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所形成的革命成果,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推动当时正在深入发展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一致。经过研究,决定由恩格斯执笔,马克思参与讨论,还亲自撰写了本书经济编的最后一章即第十章。

历史背景

19世纪7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之前,已经建立了第一国际(1864),取得一系列成果,但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稳定、和平发展时期,特别是德国出现了快速发展与俾斯麦铁血统治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挑战。

德国党内部,这一时期有发展,又有不足。一方面,1875年5月,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确立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它是由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69)和全德工人联合会(1863)合并成立的,其成分复杂,有的人本身就是小资产阶级分子,思想很不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又长期不在德国生活,不能亲自指导党的工作。这就造成了思想混乱,为错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杜林思想传播就是典型。如何澄清杜林主义等错误思想,统一全党思想,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理论背景

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工业化加速。这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马克思恩格斯成为这一运动的核心人物。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杜林的所谓“新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德国党的成分复杂,理论水平较低,很多人受到杜林影响。例如,伯恩施坦就称赞她的著作通俗易懂,至少补充了马克思。1874年,李卜克内西主编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人民国家报》开始宣传杜林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开始准备批判杜林。

杜林是德国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柏林大学讲师。杜林的经济学实际上没有超出当时庸俗经济学的水平,大讲合理“分配”问题。杜林的哲学也没有超出德国传统哲学的思辨性。他大讲精神革命、抽象的平等、自由等。一旦说到如何实现的问题,就没有任何说服力了。

《反杜林论》的总体结构和基本思想

总体结构

《反杜林论》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编,共27章。此外还有三个版本的序言和引论。这是根据对杜林体系的批判形成的,因为杜林体系主要有这样三个部分。所以,恩格斯说,对杜林的消极和批判变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积极的阐发。

基本思想

在《引论》中,恩格斯明确提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在哲学编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哲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政治经济学编中,批评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思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在社会主义编中,批判了杜林的冒牌社会主义,科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和基本思想。

《序言》和《引论》中的基本思想

《序言》和《引论》中所体现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八点:

  1. 现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贫富关系、劳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矛盾考察的结果。这是本书的核心问题。今天,仍然是人类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2. 如何解决此问题,300多年来人们做过很多努力,但都没有成功。(莫尔《乌托邦》1516;法国启蒙主义;三大空想共产主义;等等。)
  3. 前人不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形而上学。
  4. 黑格尔的巨大贡献,是恢复了辩证思维方法。全面、系统、历史地看世界、看社会,但最后流产了,因为在历史问题上仍然是唯心的。
  5. 历史需要新唯物主义,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6.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7. 不存在终极真理,社会主义理论亦然。批判杜林的终极真理论。
  8. 要科学评价前人思想。批判杜林对前人的攻击,对马克思的诋毁。

《序言》和《引论》中所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包括如下七条:

  1.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哲学。要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需要弄清什么是科学的哲学。
  2. 研究社会主义,要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而不能以“构造体系”为中心。
  3. 科学理论要敢于战斗,要在批判错误思想中成长。要批判杜林的伪科学,伪命题。
  4. 科学理论的发展要注重集体智慧。(恩格斯)强调与马克思等合作。
  5. 要发扬学术民主。对柏林大学剥夺杜林的教职鸣不平。
  6.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原则,这也是本书的特点:通俗性、连贯性(完整性)、科学性。包括要汲取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方法,如当时的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
  7. 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掌握辩证思维规律,是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社会历史进程的根本方法。

哲学编的基本思想

恩格斯在这一部分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批判了杜林的哲学体系。

批判杜林的“先验主义”

恩格斯批判杜林的“先验主义”,主张从现实出发获得认识。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理念原则与现实事物的关系问题。如建筑物,是先有其理念还是先有建筑物?类似鸡与蛋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多认为先有理念,然后有事物。杜林也如此,所以,他要先构造自己一套“世界模式论”,即关于自然界的原则、人的学说,然后用它去改造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打破此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从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去分析二者的关系。把理论体系的形成看作人类实践的产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历史的产物。不承认有固定的“世界模式”、“永恒真理”。

连最抽象的数学都是如此,天文学、物理学、哲学亦然。

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论

恩格斯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论,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杜林从“存在”出发,构造世界体系,来解释包罗万象的世界。这同康德、黑格尔没有本质区别,甚至比费尔巴哈倒退了。

恩格斯认为,世界体系是存在的,但要从物质体系来理解,根据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来证明,而不是人为的来构造。传统的哲学(“科学之哲学”)一去不复返了,哲学只留下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思维研究也在不断分离出去)

批判杜林的时空观

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时空观,阐明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即物质运动的形式。

杜林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是有限的,因为不承认此,即会产生矛盾。

恩格斯说,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无限的,而这种矛盾本来存在,康德早已发现。

批判杜林的运动观

恩格斯批判杜林的运动观,阐明科学的运动观。杜林认为,宇宙的原始状态是不动的。恩格斯说,康德的“星云假说”已经证明,天体是从旋转的星云团中产生的。

这说明,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形式可以转化,但不可能消失。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现代自组织理论也证明,平衡态(熵增性、非组织性)与非平衡态(组织性)同时存在,这是宇宙运动的根本动力。

杜林害怕矛盾,不承认矛盾,结果遇到更大的矛盾:不动的宇宙,怎样会动起来?他解释不了,只好胡编乱造,提出“连续性的桥”等。恩格斯认为,这只能带来更大的思想混乱。

批判杜林的有机界理论

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有机界理论,阐明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和哲学意义。

杜林抄袭黑格尔的目的概念,来说明生命的特征。解决其不动到动的矛盾、有机界的出现。

恩格斯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才真正解释了生命运动的动力问题,这就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杜林不动生命科学的成就,编造生命的本质是“通过塑造作用的模式化而进行新陈代谢”。

恩格斯是,科学家早已证明,新陈代谢是生命的一般现象,而不是本质。生命的本质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生命的起源通过化学途径实现”。(恩格斯的语言,20世纪被米勒的生命实验证实。)

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

恩格斯批判杜林在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永恒真理”论,阐明科学的道德观、平等观,以及认识真理的辩证法。

杜林宣称,在道德、法律等方面,他发现了永恒真理,即“凌驾于历史和民族特性差别之上”真理。(今天,西方一些国家还常常借此来干涉别国内政。)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因此,不存在绝对真理,终极真理;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都以一定条件为转移。

包括数学原理,也都是有条件的,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仅在欧氏几何五大基本公理下成立,在非欧几何中不成立。)

至于绝对的良心、道德、公平标准更不存在,道德、公平的标准都是历史的产物。例如,对人的行为评价,在不同场合,其道德性质是不同的;古人的道德标准与今人很不相同,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平等观也很不同。

批判杜林的自由观

恩格斯批判杜林的自由观,阐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杜林同样不动自由的历史性,把自由理解为“认识与冲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平均值”。

恩格斯说,他远未达到黑格尔的认识水平,很庸俗。黑格尔已经认识到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即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而不是任性,或任性与非任性的平均值。)

恩格斯发展了黑格尔,他说,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利用,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批判杜林的矛盾观

恩格斯批判杜林的矛盾观,阐明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杜林不懂辩证法,害怕矛盾,说“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矛盾的东西”只是一个范畴,只是“思想组合”。

恩格斯认为,矛盾是真实存在与事务及其过程中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根本力量。“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实际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如古人讲的“飞矢不动”;生死相依;等。)

杜林还攻击马克思的《资本论》引证黑格尔的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说是在玩文字游戏,说明不了什么道理。

恩格斯引用《资本论》资本与货币的转化关系等说明了量变质变规律的存在;并引用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说明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存在,并批判了杜林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歪曲理解。(如杜林的“麦粒、面包、麦粒”不是生物本身的逻辑,正常的比喻应当是“麦粒、麦苗、麦粒”。)

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总结

在哲学编的最后一章,恩格斯做了总结。他彻底批判了杜林的所谓“科学的世界观”,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自由与必然关系),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反杜林论》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1. 要学会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要学会辩证思维
  3. 要掌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4. 要掌握科学的自由观

政治经济学编的基本思想

要真正了解现代社会主义,还需要对社会经济规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编主要批判了杜林的经济学,阐述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特别是捍卫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的本质

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各种社会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

侠义的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的时代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交换以及分配、消费方式的学说。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

政治经济学不是一般国民经济学,它不是要研究如何发财致富的,而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生成和灭亡,以便推动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

杜林不懂这些道理,他认为,他的经济学是要批判和消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分配方式。这种制度和分配方式都是“暴力”和掠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合理分配实现的途径是互相商定彼此的份额。

这是把道德问题与经济科学问题混淆了。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合情合理,都不能作为经济科学的依据。

分配问题归根到底要通过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消除暴力、彼此协商来解决。

暴力和经济的关系

恩格斯认为,暴力作为政治手段,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决定的,而不是相反。

杜林不懂暴力的本质,认为历史本原的东西要到暴力中去寻找,一切经济现象都应当由暴力来解释。他的经典例子就是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奴役关系。

恩格斯认为,私有财产的出现,绝不是暴力掠夺的产物,而是生产发展的产物。暴力可以改变财产占有状况,但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主要也是靠经济实力,而非一开始就靠暴力……恰恰相反,当资产阶级要靠暴力统治的时候,表明其经济状况即将崩溃……

同样,无产阶级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暴力的结果。

暴力手段是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

恩格斯说,暴力的实现需要工具,即武器,而武器的生产也以经济的实力为基础。

暴力的实现还需要装备、编制、战略、战术等,也都依赖于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等。例如,从陆战到海战,从炮台到军舰,从训练到作战方式。至于军队编制、兵役制度,都是经济的产物和经济实力较量的体现。(今天依然是如此)

暴力制度也是历史的产物

杜林认为,暴力产生了奴隶制等不合理制度。

恩格斯认为,暴力制度,包括奴隶制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要历史地看待之。奴隶制有暴力,但它比原始公社要优越,因为奴隶制促进了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形成了古代世界的繁荣。对个人来说也是进步,过去战俘被杀,这时则作为奴隶,至少可以生存。

暴力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就不能说都是坏事。在革命时期,暴力就是迎接新社会的助产婆。

商品价值的本质

杜林认为,价值就是价格。而且价格有五种,包括自然物本身的价值、分配价值、劳动时间价值、生产费用价值、工资计量价值。

恩格斯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杜林的错误,在这里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把价值与价格混淆、使用价值与价值混淆。(今天否认劳动价值论的人都犯这个错误)

劳动价值论

杜林不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很模糊。实际上,劳动时间在原则上是等价的;推小车的劳动时间和建筑师的劳动时间在经济上完全相等。他攻击马克思在这里代表了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其错误,是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按照他的观点,在未来社会中,就只能搞平均主义分配。这与过去的空想社会主义没有两样,必然失败。

他还说,劳动本身就是价值,也是错误的。只有在劳动市场上,劳动力才有价值;也只有在市场上,劳动力才能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对劳动的性质、类型、作用等都有深刻论述。恩格斯说,在经济科学问题上,必须坚持科学态度,才能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不能像杜林那样靠道德、好恶行事。

剩余价值论

杜林说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引起了思想混乱,资本就是通常说的生产资料。资本是通过暴力巧取豪夺形成的。

马克思认为,只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叫资本,这样的货币流通才能叫资本流通。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就在于获取剩余价值。

杜林的经济学归结起来就是:劳动进行生产,暴力进行分配。

经济规律

马克思发现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按照商品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规律)。由于此规律的作用,形成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发展。

杜林提出五条经济规律:一是靠发明、发现;二是分工合理;三是解决距离、运输问题;四是要有大量人口;五是要靠物质利益驱动。

恩格斯说,这是以往经济学的陈词滥调,不值一驳。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如何提高生产率、增强经济竞争力都作过详细分析。

科学评价经济思想史的成果

杜林不仅攻击马克思,而且搞经济思想史的虚无主义,否定了一切前人的思想成果。实际上,他对前人的成果,包括马克思的成果,进行了很多剽窃。他的经济思想是大杂烩,没有帮助我们解决任何经济学问题。

恩格斯主张要科学评价历史上的思想家,包括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经济学思想。要看到他们对经济学的贡献,也要看到他们的历史的局限性,这就是只研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如何发财致富,而不对其进行批判、改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克服了前人的缺陷,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反杜林论》中政治经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解决社会全体人民的经济和民生问题,而不只是研究个别企业的赚钱问题。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在建立公有制的基础上来根本解决分配问题。
  3. 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危机。
  4. 把经济问题和道德问题分开。
  5. 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与政府在推动经济的作用。
  6. 要不断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7. 科学评价前人的经济思想,避免搞历史虚无主义。

社会主义编的基本思想

该编讲本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开展社会主义运动、制定社会主义的未来目标。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冒牌社会主义,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历史

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是历史的产物。资本主义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带来了巨大灾难。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特别是法国启蒙主义设想的“理性王国”并未真正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突出,两极分化、犯罪、商业欺诈、经济危机等的出现,以及整个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都令人极度失望。(国际矛盾突出,贩卖黑奴,殖民地的开拓,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引起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反抗。)

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主张到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其任务就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该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如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两极分化、经济危机(10年左右一次),大量生产力、社会财富被破坏或浪费。

资本主义内部也在调整,出现了股份公司、国有化(排挤资本家),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社会关系没有改变,所以矛盾依然不可能根本解决。(今天仍然如此)

根本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使命落到无产阶级身上。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就是要取得国家政权,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上,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由社会直接占有,商品生产将逐步消除;实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逐步到按需分配,价值规律逐步失去作用,生存斗争逐步停止。

政治上,国家的传统职能逐步消亡,而转变为整个社会的真正代表,来管理国家事务;阶级也将逐步消灭。

社会发展上,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最终摆脱动物界,进入真正人的生存状态;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结合的主人、人自己的主人;从而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这就是人类的解放。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只有现代无产阶级。阐明这一事业的性质、条件,以及使无产阶级自觉完成自己的使命,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大工业生产的实质

恩格斯说,大工业生产的实质是社会化生产,从生产力三要素(人、工具、对象)看,都是全社会普遍交往的产物。(今天更是全球化的产物)

大生产消灭了旧式分工,形成了人的全面流动和发展的全面性。由此,三大差别(城乡、工农、体脑差别)将逐渐消失;人将逐步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有了这些根本变革的因素。(今天发达国家的三大差别基本消失,人的职业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劳动时间越来越短,自由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而杜林不懂这些,还在空想未来的所谓“经济公社”,即“普鲁士特有的社会主义”(地域性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家庭和教育

杜林认为,家庭与经济基础没有关系。

恩格斯则认为,家庭也是历史的产物。只有在未来社会关系中,家庭关系才能是更高级的自由的形式。

杜林认为,教育也是可以自由设计的。为此,他为未来制定了中小学计划、大学计划,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美学、语文学、体育、艺术等。

恩格斯则认为,教育也是生产发展的产物。未来社会主义的教育应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具体如何,不能空想。杜林的这些设想,到头来,只能说一堆和谐的胡说。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反杜林论》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1. 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了解社会主义历史。
  2. 要深刻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把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分析基础上。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当前的发展目标。
  3.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既要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反杜林论》的深远影响及其当代意义

《反杜林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系统化、大众化、学科化,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也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动了列宁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实践,深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此,《反杜林论》给当代社会的启示有:

  1. 在哲学上,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
  2. 在经济学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3. 在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要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4. 《反杜林论》还具有实践意义。要学会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