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把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
沈老师认为,把爱情当中遇到的问题归结为原生家庭,是一种误区。因为当人们在将原因归结到原生家庭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不作为和不改变推卸责任,因为这是我的过去。今天我们讨论爱情的时候聊到原生家庭的目的,就是想谈谈背后的爱情旧脚本是怎么影响我们的。
沈老师举例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美剧《犯罪心理》。罪犯被捕时辩解道:“你们不能怪我犯罪,因为我小时候受过虐待。”但是警察的回答也非常巧妙:“不,只有一些人长大后成为了罪犯,还有一些人长大后却成为了抓他们的人。”我们可以仔细揣摩一下这里面的逻辑,就不难发现:把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实际上是把原生家庭作为背锅的一个借口。别人犯错,不代表你有权利要继续犯错。
沈老师引用阿德勒的名言: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很多时候心理创伤其实是人们不做某件事情或做了某件事情所找出来的借口和解释。无论过去发生什么,其实对未来都没有绝对的影响,关键是在于你如何赋予你的经验以不同的意义。
沈老师建议,把原生家庭的创伤反过来看,看成是自我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长大、成熟。沈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小孩子感冒发烧很难受很痛苦,但是如果我们把感冒发烧看成是免疫系统的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时,我们就不会觉得小孩子感冒发烧是个大问题。作为成年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创伤,为创伤重新赋予意义,在社会学上称为认知改变。
原生家庭和个体成长的关系
沈老师引用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理论:原生家庭最重要的功能是完成对儿童的社会化。这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 对个体的规范教导
- 对个体的自我约束
- 体现阶层区隔
而原生家庭的社会化有时代的局限性。换句话说,我们原生家庭对我们的社会化是符合当时的时代的,是和我们父母所接受的社会化的那套体系有紧密关联的。例如,家里的老人特别勤俭节约,不剩饭不剩菜,人走灯灭,但是年轻人则非常喜欢消费。老人和年轻人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他们所接受的社会不一样。由于社会的发展,大部分情况下,原生家庭根本没有办法保证你能完全适应未来。
如果你很幸运,你的父母让你更适应未来的社会,你需要感谢他们。如果你感到很艰难,请不要怨恨他们,他们也是受时代所限。父母给了你一套他们认为正确的逻辑体系,这套体系适合曾经的时代,但不一定适合你生活的新时代。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走出原生家庭,适应新脚本的过程。自我成长不仅仅是你的选择,还是时代对你的要求。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循环
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包括以下四个过程:
- 有意识地认识自己的文化
- 对原有文化的取舍
- 对新文化的取舍
- 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
下面我们将上面的四个过程应用到爱情当中。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对于爱情、婚姻、原生家庭等等,存在着哪些观念?它是不是还真正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需要做出改变的?其次,对于大家都觉得好的观念,是不是一定适合我?
沈老师讲授这门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在于,希望我们能够重新构建有意识的文化自觉。
再回到爱情旧脚本。我们发现爱情旧脚本中的爱不是指向快乐的,而是指向责任的。也就是说,中国家庭对爱的理解是:爱 $=$ 责任,即父母爱你 $=$ 对你负责、替你承担责任。而进入爱情新脚本之后,这种责任依然还是存在的,但是它强调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家庭负责。我们今天来到了一个个体化的时代,可以用自己的选择改变人生,这时候文化自觉就更加重要。
爱情是一个机会
文化自觉,改变认知不是你关起门来想或者看书就能得到的,你必须去实践,而爱情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爱情其实是帮助我们走出原生家庭的一个努力。爱情给了我们与他人碰撞的机会,从而发现被压抑了的真实自我。
实际上,爱情的好坏不在于是否走向婚姻,而是看有没有让你得到成长。你在爱情里所有的关系,首先是你和自己的关系,爱情是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看到自己。爱情并不是寻找另一个灵魂伴侣,而是找另一半的自己。
问答
我们是不是不用苛责自己成为完美的父母?
是的,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完美的父母。其实人生绝大多数的决策,都是对于当下自己的决策。唯独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对别人(子女)的未来决策,这个决策难度是特别大的。做父母意味着要跟随孩子去成长,因为他们才代表未来的方向。
没有“完美的父母”,那怎么做“好父母”?
沈老师也是做母亲的,她认为做母亲首先自己要舒服快乐,这样孩子在自己身边的时候也会很快乐。因此,沈老师认为,与其做一个大家认为的好妈妈,不如做一个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妈妈;同理,与其做一个大家认为的好妻子,不如做一个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妻子。做父母最重要的是,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才能影响孩子。
父母怎么做才能有意识地给孩子注入更多新脚本?
沈老师认为,爱情旧脚本并不是完全不好的。作为父母,如果非常教条、局限,那么孩子改变的动能就会减少。因此,沈老师建议,作为父母,要给孩子留一线空间,不要觉得自己就是上帝。当我们跟孩子相比较时,不是现在比孩子多吃二三十年饭,而是将来比孩子少吃二三十年饭。沈老师在这里并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完全放任。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等等依然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培育。
所谓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代人改变另一代人,一代人否定另一代人,这很正常,不必心生怨言。
【个人理解: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联系】
不少人在听完沈老师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后会认为爱情旧脚本已经过时了,全面否定爱情旧脚本,这种观点需要被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因此,爱情旧脚本当中有益的、适应当今社会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应当继承和弘扬,而有害的、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具有封建色彩的一面应当否定和摒弃,用爱情新脚本当中有益的部分代替。例如,爱情旧脚本中强调的责任,在当今社会我们的态度也应当是扬弃。也就是说,现代爱情依然需要强调责任,只不过更强调对自己负责,强调自我的成长。具有封建色彩的一味的强调家庭责任,以及具有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只享受不负责,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爱情观的。
如何应对原生家庭必然走向分离时的残酷?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和孩子的爱,最终是为了分离。为什么要把这种分离赋予“残酷”的价值呢?
沈老师认为,分离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当我们分离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世界又变得更大了。
原生家庭是否决定了适合我们的人?
原生家庭的的确确是有影响的,而每个个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这会决定你能够接受多少这样的影响。如果你觉得这个影响好,你就多接受一点;如果你觉得这个影响不好,你就少接受一点。
沈老师最担心的一点时,我们不做任何文化自觉,把原生家庭当成是借口,直接“躺平”。我们应当承认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但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契机和能力,很多人不愿意改变,是因为不想承担改变的代价,不敢面对不美好的自己。
【个人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外因,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之所以很多人会把锅甩给原生家庭,是因为他们本身缺乏改变自己实现自我成长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正因为此,原生家庭的影响作为外因,通过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内因而起作用,就会表现出这种推卸责任的状态。
正因为我们看到了原生家庭的问题,我们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我们想要实现自我成长就是我们的内部矛盾,而矛盾恰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女性对下一代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吗?
实际上,女性对孩子的影响之所以看起来大,是因为女性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相对更长。假如男性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更长,那么其实他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因此,这背后的逻辑在于,谁承担抚养孩子的主要责任,谁的影响更大。作为父母,如果对对方的育儿理念有不满,应当想办法扩大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影响力,而不是以孩子为要挟。因此,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成年之后,与原生家庭的边界感应该是怎样的?
边界感是人际关系在新脚本中的需求。在旧脚本中,我们只谈角色和角色之间差异,几乎从来不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不仅仅只是在家庭关系中,在任何人际关系中,边界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沈老师在后续的课程中会提到,需要对方的越多的东西,边界感就会越模糊。梳理不清楚边界往往是因为想要很多,却不愿意承担对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