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价值判断带来的伤害?

在上节课中,沈老师告诉我们差异其实无法消除。我们真正要消除的不是差异本身,而是差异背后的价值判断。即使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价值判断依然是非常常见的。这节课沈老师主要讲述如何尽可能地减少价值判断带来的伤害。

看到对方与自己不同的价值判断

上节课,沈老师已经提到了这一点,而这一点恰恰是减少价值判断伤害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看到对方与自己不同的价值判断的同时,要反思这背后其实是双方成长所处的社会文化不同而导致的。

沈老师在研究代际冲突时发现,社会发展得越快,代际之间的冲突就会越严重,因为文化概念的冲突变多。今天的中国,我们推翻了压垮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东西方之间交流日益频繁。而社会意识是具有滞后性的,这体现在爱情脚本当中就是爱情新旧脚本的冲突。因此,我们很难找到和自己方方面面都完全一致的人。那么,我们能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价值判断背后的原因找到。

沈老师举了“气前任”的例子,即男生喜欢用现在的女朋友来气他的前任。这个例子当中,男女双方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

  • 男生:这代表我的现任更好,我很自豪。
  • 女生:你把我当做工具,不在乎我,还对前任念念不忘。

沈老师建议,如果我们能够把价值判断背后隐含的意思彼此都说出来给对方听,这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如果每次有矛盾都不把背后隐含的意思表达出来,量变引起质变,就会成为分手的导火索。

很多年轻女性对于男朋友谈前任色变,而沈老师已经结婚很多年,她对于丈夫“不说前任坏话”也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

  • 过去:你对前任念念不忘。
  • 现在:不说前任坏话,说明你先反省自己。

那些没有说出来的价值判断,恰恰是影响情绪的核心问题。例如男女两性对女性的主动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

  • 男性:你的主动是好事,对我们推动关系很重要。
  • 女性:我的主动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你在贬低我。

男女两性对于同样的事情,背后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再比如男女两性对于好丈夫的价值判断:

  • 男性:我挣钱还不出轨,就是好丈夫。
  • 女性:除了挣钱和不出轨外,我们还要有共同语言,你能认可我的贡献。

再比如婚后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平时都是妻子做饭,偶尔有一天丈夫先下班回家了,却没有做饭,被妻子责骂。这里的妻子和丈夫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

  • 妻子:你把我日复一日的奉献当做理所当然,你心里没有我。
  • 丈夫:饭不是一直都是你做吗?以前好好的,怎么突然生气了?

在家庭生活中,是有一些敏感词的。在亲密关系中,有些话是不能说的。沈老师举了她和丈夫之间的例子。沈老师就特别不喜欢她的丈夫经常问她“钱花到哪儿去了?”沈老师知道,她的丈夫只是简单地问,难道作为一个丈夫没有权利知道家庭开支吗?但是,沈老师特别不能接受她的丈夫这样问,因为沈老师觉得丈夫这样问的潜台词是“又花钱了吧,要不是我养你,你哪里有钱花?”,她特别不舒服。这就是家庭生活中的敏感词,我们一定要能够认识到对方特别在乎什么。

但是,沈老师并不鼓励无限度地宽容对方,宽容要用在刀刃上。对方特别敏感,很容易受伤的词汇和话语,我们要尤其地宽容,因为那对对方很重要。其实,我们经常讲的所谓的互相了解,实际上是互相了解彼此在每件事情背后的价值判断。

一个人没有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

把所有的价值判断拿掉,我们再去看一个人,就会发现他身上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有特点。任何特点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例如我们觉得一个人勇敢,那么我们不能否认他一定有鲁莽的一面;我们觉得一个人大方,那么我们不能否认他一定有浪费的一面;我们觉得一个人谨慎,那么我们不能否认他一定有胆小的一面。

我们经常会特别喜欢那种精神分裂的人。例如我们希望我们的丈夫特别能和自己有话说,懂得甜言蜜语,但是看到别的女人就必须很木讷,一句话也不能说。沈老师认为,有些时候,你在对方身上看到的喜欢的和讨厌的地方,可能是同一个东西。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会要求男朋友或者丈夫要有上进心,但因为工作忙碌不着家我们又希望对方多陪伴自己,这非常矛盾。其实这个有上进心的男朋友或者丈夫一直没变,是你的价值判断变了。在择偶时,你看重了他的上进心,觉得能够带来物质上的依靠;进入婚姻生活后,丈夫有上进心和顾家二者不可得兼,你的精神依靠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不开心。

其实,任何一种特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当你老想去改变一个人的缺点的时候,请你记得,很可能你把他的优点也一并改没了,因为那是他的特点。在爱情里,要求一个人面面俱到,无异于要求他“精神分裂”。

悬置价值观

沈老师建议,在聊天时,不要做太多的判断,不要说太多好或者不好。如果我们和一个喜欢做是非判断的人聊天,就会发现他一直在判断你说得对不对,这种天是很难聊下去的。为什么聊八卦可以聊得很开心,因为没有所谓的价值判断,我们都是吃瓜群众。

古希腊有一个哲学概念叫做悬置价值观,指的是中止那些自己对不懂、不明白的事情的判断和看法,不做任何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沈老师建议我们碰到问题时,可以悬置价值观。悬置价值观有如下表达技巧:

  • 原来说的是这个意思,我现在明白了,能不能提供更多例子?
  • 你讲的这件事,我以前没有想到,我们能继续聊聊吗?

实际上,我们在同他人聊天时,如果我们能够确定对方不会做任何价值判断时,我们是会更愿意去聊天的,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的。之所以我们在网络上不敢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无论我们说什么,总有“杠精”冲上来对你进行价值判断。沈老师在这方面有切身体会,她曾经在微博上发帖,晒自家种的海棠花。结果有人在下面说这不是海棠花,认为沈老师“误人子弟”。没想到,最终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沈老师认为,不论种的是不是海棠花,一切矛盾或者说“引战”言论的根源在于,沈老师没有弄清楚植物的品种是“误人子弟”这样一个价值判断。沈老师是研究社会学的,并不是研究农学、植物学的,为什么就成了“误人子弟”呢?沈老师认为,网络攻击往往会逼人站队,这背后其实是因为对差异的包容度很低,每一种差异都要做价值判断

不要用价值判断伤害自己

沈老师建议,除了不要去随便评判他人外,也不要经常评判自己。沈老师在做女性主义研究时发现,很多女性用很多不同的价值观不断地捆绑自己、压迫自己。例如,她总是去和别人比较,觉得自己长得不够好看,没有自信心。因此,关键在于价值判断的转变。不要用价值判断去伤害自己,放过他人也就是放过自己,接纳自己也就能他人。

问答

如何理解互联网上“逼人站队”的原因?

沈老师认为,过去,我们想找到和我们志趣相投的人是非常困难的。互联网的一个最大的特性就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相似性,但同时我们处理差异的能力变弱了。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你没有共同的意识,你比较懒惰,你其实会一直停留在你的那个舒适圈里面,身边都是跟你一样的人,而且人足够地多以至于你根本走不出去。

网上的大部分争吵,是封闭圈子之间无法处理差异的结果吗?

沈老师认为,封闭的圈子会形成自洽的逻辑体系,因为身边的人跟自己想得一样,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最有正确性。但这只是你,只是你所在的圈子的看法,因为互联网把你们给集中起来了。但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有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逻辑体系,他们也集中起来了。因此,我们走出我们的圈子去和不同圈子的人碰撞时,就会看对方不顺眼,觉得对方就是错的。

打开“下嫁”的想象力,是不是本质上也是处理差异的能力?

沈老师认为,打开“下嫁”的想象力,首先需要你对差异本身的价值判断进行重新评估。爱情旧脚本对于男性年龄小的价值判断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但反过来,如果你的价值判断能够做一些调整,他其实是更勇敢的。再比如说学历,社会普遍认为学历就是文化程度和素质不高。实际上,一个人的学历和文化程度和个人素质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再比如说网络流行的“三不娶”之一的“银行女”,由于从事金融工作的人工资相对来说较高,许多“银行女”就会瞧不起丈夫,觉得丈夫挣钱少,甚至将挣钱少同不上进的价值判断等同起来。

沈老师建议,不要做太多价值高低的比较,因为它根本没办法比较,它就是不同的特点而已。

和伴侣之间有很多差异,但是想要长久地在一起,我要不要变成对方想要的样子?

沈老师在之前的课程曾经阐述过这样的一个观点,当我们追求自己的独特性时,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做任何的让步,形成连接确实需要让渡一部分权利。但是,千万不能在让渡的时候把整个自己变没了。第一,你根本做不到;第二,这根本没必要。你的自我其实非常强大地存在着,不会因为稍微改变某些地方就失去自我了。

实际上,愿意改变自己,并且有能力改变自己的人,一定是自我非常清晰且有把控能力的人。自我没有那么容易失去,但自我也没有那么容易把控。

在爱情里,我要不要改变对方?

沈老师认为,在爱情中改变对方,是最不可能的一件事。改变别人几乎不可能,能够改变他的只有他自己,你顶多是影响对方。

如果这门课我学了伴侣没学,那我会不会比较吃亏?

沈老师认为,你所有的改变,第一个受益人一定是你自己。老觉得我的改变是为了别人而改变的,这个逻辑一定是不通的。我们之所以要学会去处理双方的差异,目的不是为了让对方更好过,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过。如果你的改变是会让你感到更难受的,是不受益的,那这种改变的方向一定是错的。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别人,宽容对方其实也是放过自己。你老去纠结他这个点,他难受,你也难受。

其实我们发现,如果你的很多改变是外界作用于你,迫使你去适应和做出改变,你实际上内化了这种伤害机制,这种改变是会让你更痛苦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改变应当首先是让我们受益的。

沈老师建议,如果你真的从课程当中受益,在日常生活中是会展现出来的,你的伴侣一定会看到并且主动做出一些改变的。或者,你也可以用实践向你的伴侣证明,听了沈老师的课是受益的,这样你的伴侣才会有兴趣去学习。

沈老师认为,一般提这种问题的人,她潜意识里认为改变对对方有利,对自己没有利。这大错特错,你自己一定首先是受益者。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双方同时改变,沈老师也鼓励双方同时改变,只是很多时候没有那么理想化。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