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几节课中,沈老师告诉我们差异其实无法消除。我们要看到差异背后的价值判断,并且学习了减少价值判断带来伤害的方法。然而,在亲密关系当中,我们对差异的容忍度低,我们不可能去理解和宽容所有人。因此,我们需要有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
不作评价,但要有核心价值观
我们不作评价,放下价值判断,其实能够更好地发现对方的独特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去给自己照照镜子,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有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而且,对比自己对彼此双方的价值判断,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不是存在双重标准,是不是会出现对自己要求低而对对方要求高的情况。
在社会学上,有一个学者广泛认同的观点:一个社会如果能够和谐共处,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人对他人以法律要求,对自己以道德要求。然而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往往是相反的情况。例如看到别人随地吐痰,就会觉得这人好没素质,自己随地吐痰就又会觉得反正又不违法。
把社会换成亲密关系,道理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沈老师在前面几节课中反复强调不要那么多价值判断,其实是因为对方在法律范围内他和你一定不一样,对方完全有权利按照对方所认为的去做。你不应该用所谓的更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对方,反倒是你应该用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或者说你自己才是那个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底线。在亲密关系当中,三观一致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要讲究和谐共处,不能仅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而要上升到道德层面。
沈老师认为,不能因为宽容就放弃了核心价值观,和任何人都能够在一起,这种推论是不成立的。你内心的底线就是你的核心价值观。实践证明,价值观越贴近你的核心价值观的人,相处起来是越舒服的。在爱情里强调三观一致,是已经跳出爱情旧脚本的表现,三观一致的对象是个体而不是角色。
什么是三观一致
在讲什么是三观一致之前,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我们平时经常说的三观的概念。三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称。沈老师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了上述三个概念:
- 世界观:你觉得你对这个世界会有什么贡献?你觉得未来世界会怎么发展?
- 人生观: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是好的?
- 价值观:日常生活中你觉得什么是高价值的,什么是低价值的?这在两性关系里往往通过金钱观体现出来。
关于三观,沈老师举了很多例子。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这就是世界观。比如有些人觉得在大城市生活好,因为大城市竞争激烈,竞争带来的成就感能够产生幸福感;而有些人觉得在小乡村生活好,因为乡村静谧远离喧嚣,生活稳定安逸幸福。这其实就是人生观的不同。再比如一对未婚夫妇在婚戒上起了矛盾和争执,最后竟然因此质疑双方的彼此不再相爱而分手。沈老师认为,很多时候,两个人出现分歧跟爱不爱没关系,仅仅是两个人的价值观不一致。
很多时候,恋爱双方都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对方,以此来表达对对方的爱,然而有的时候对方并不领情。这实际上就是背后的价值观不一样。那么,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是不是必须三观一模一样呢?也不是的,因为这个其实很难。沈老师认为,三观一致并非要求我们在每一个价值判断上都完全一致,只要不越过对方的三观底线,互相能彼此接受就可以了。
什么是三观不一致
沈老师认为,三观不一致有如下明显表现:
- 无法相互欣赏
- 在同一类事情上反复起冲突
沈老师在这里谈到了对孝顺认识。有的人认为,孝顺是无条件地服从父母,不管父母说什么都顺从他们;而有的人认为,孝顺是让父母积极健康地生活,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沈老师还提到了妈宝男。现在很多女性谈妈宝男色变,沈老师在这里首先给大家明确了妈宝男的概念:并不是跟妈妈好的男性都是妈宝男,而是在所有事情上都不根据事实而是妈妈的意见作出判断的男性才是妈宝男。妈宝男常常会有这样一种价值判断:如果我不听妈妈的,我就是不孝之子。
而实际上,很多女性认为的孝顺并不是无条件地服从父母。但如果双方能够做到,你的事情归你,我的事情归我,彼此互相不干涉,双方都能够容忍彼此,这其实就是三观一致。而如果双方经常为此吵架,反复起冲突,这实际上就是三观不一致。
沈老师作了如下总结:判断对方和自己三观是否一致的方法是,当对方的价值判断和我不一样时,我是能作出让步,还是感到出离愤怒。
沈老师在这里又对当前热议的“直男”问题作出回应。很多女性觉得坚决不能和“直男”生活在一起,因为和“直男”三观不一致。沈老师强调,讨论这个问题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确“直男”跟“直男癌”的区别。“直男”跟“直男癌”的在三观不一致上的情况是类似的,但是他们的区别在于双标。
- 直男:虽然在旧脚本里,但对个体权责利的认知是统一的,可以协调甚至改变。
- 直男癌:两个脚本的好处都希望自己独占,对伴侣的要求是双标的,无法协调。
“直男癌”的最大特点就是双标。沈老师举了一些典型的“直男癌”言论的例子:
- 女人你连家务活都干不好,我娶你干什么呀?你嫁给我,我不非得让你去外面每天工作去?
- 你一个堂堂大老爷们,每天守着厨房,你丢不丢人你?
我们要特别小心双标的人,因为他有多个解释系统,却没有反省和改变的能力。
三观并非一成不变
沈老师认为,三观并非一成不变。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 年轻时更容易产生爱情的原因之一是个体的三观还在快速地形成和变化中,与别人三观一致的概率更高,甚至互相影响共同形成。
- 三观已经成型后再恋爱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三观底线并判断改变和互相协商的空间。
- 长期关系的相处,其实是两个人因为相爱去靠近彼此的三观的过程,三观是可以在动态中逐渐一致的。
- 因为三观不一致分手也不是糟糕的事情,它能带来的成长是让我们更明白自己的三观底线是什么。
问答
为什么大部分人的分手理由都是“三观不合”?
沈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沈老师是研究社会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第一步就是概念界定,也就是说一定要把我研究的东西是什么先弄清楚。沈老师发现,很多年轻人谈恋爱都是懵懵懂懂的,分手也是懵懵懂懂的。在不清楚双方的差异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仅仅用“三观不合”去结束一段关系是非常偷懒的做法。而当我们去追问到底是怎样不合的,很多人是说不出来的。
沈老师认为,很多人粗暴地把“三观不合”解释为“你和我不一致”,只要跟我不一致,就是“三观不合”。首先,别人愿意为你去改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相互之间喜欢过,很享受在一起的时光。但是,如果关系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你每次都在挑剔人家,他不能够从中享受,他为什么要去改变呢?第二,所有的调整都应该是双向的,不可能老是只有一个人靠近你,而你从来不靠近对方。如果你自己一点也不愿意改变,直接认为我们就是“三观不合”,那也是一种双标,不要让“三观不合”成为一种借口。
聊得来是不是就等于三观一致?
沈老师认为,聊得来的人一定能成为朋友。但能不能生活在一起,这个其实是两回事。实际上,越亲密的关系,对三观一致的要求越高。
三观一致的要求是不是在用底线思维排除 Mr. Wrong?
沈老师认为,我们第一步一定是先排除那些让我感到最不舒服的群体。剩下的事情其实就是磨合,而如果我们对于差异的处理能力越强,我们能够容忍三观不合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答案显而易见。
能否通过一起旅行判断三观是否一致?
沈老师觉得这是一个挺可行的方法。其实两个人一起去旅行,三观一定会出现碰撞,特别是价值观当中的经济观。例如住几星级酒店,吃什么,买什么样的旅游纪念品或者特产等等。
年龄大三观已经成型后该怎么更容易地进入爱情?
沈老师认为,如果你把爱情当中出现的问题都归结为年龄大,这是无解的。实际上,我们越成熟是会越宽容的。因此,沈老师建议,要有意识地宽容。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三观越成型,越能够容忍别人的三观,这就好像向下兼容一样。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对自己太苛刻,把自己限制在年龄大价值低的地步,这完全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