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和连接的矛盾:爱情新脚本里的独立自我

沈老师在做母职研究的时候发现人们一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争论:一个母亲的身份和一个独立女性的身份是存在张力的。

其实,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女性主义运动存在两派人:一派主要是男性学者,他们主张推动女性去求学,不要裹小脚。他们的理由是,少年强则国强,而母亲不强少年如何强?因此,实际上他们的逻辑是希望女性能够成为合格的、科学的妈妈。可是,同时代的一些女性社会学者却并不这样认为。她们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女性的身份并不是用妈妈这个身份来界定的。

下面就来围绕独立自我展开课程。

爱情新脚本中的独立自我

爱情旧脚本强调的是角色,女性要去迎合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但在爱情新脚本里,我们要追求个人幸福和成长。

但是,当我们跟一个人靠得越近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这种恐慌:我的自我会不会因此而迷失。当我成为妈妈,我是不是就失去了我的自我?这种恐慌也是现实存在的。沈老师认为,在这种恐慌的背后,真正的矛盾是独立自我与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和连接的矛盾

自我在亲密关系中的不同阶段

在之前的课程中,沈老师已经介绍过自我在亲密关系中的不同阶段了,分别是:抱紧我、放下我、别管我。这里,沈老师想要表达的是,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出现的,很多时候会同步出现。

在爱情刚开始的时候,抱紧我的需求相比于其他两种而言更大。这个时候,感性是胜过理性的。但是,独立在抱紧我的阶段常常会出现下面的一些问题:

  1. 感觉自我失控了,我会变得很粘人。我们的占有欲会变得很强,看到对方和其他异性说话会吃醋。虽然理性上我们知道这是不对的,我们没有权利限制对方和其他人说话,但是感性上我们就是会觉得不舒服。
  2. 双方投入程度不对等,如果我投入的比对方多,我会产生自我怀疑。
  3. 对连接和依赖的经验不足,反过来会加深失控感。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我们的妈妈不可能今天爱我明天就不爱我了。但是在亲密关系中,抱紧别人有一个合理的距离,但是双方都没有经验。这种没有经验的感觉就会加深失控感,我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

沈老师建议,爱情在一开始的时候,本能地想和人连接,这个阶段不会很长,你不用太担心,而是要享受这种失控的感觉。其实,人生想要获得这种失控的感觉很难,这种感性的机会不多,这也是浪漫爱情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过,还是要在守住自己的底线的前提下,享受这种失控的感觉。

沈老师还提到,有的时候我们太过理性,使得理性捆绑住了感性,我们也会担心出现上面的问题。我们本能地很警觉地退缩了,觉得这会让我受伤很大。实际上,我们不用太担心这点。沈老师在研究中发现,浪漫和激情其实消失得非常快。一般在进入婚姻后的两年以后,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就要比新婚夫妻之间减少一半,而一般四年以后双方就处于别管我的状态。另外,生活不只有和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需要维系。所以,那个抱紧我的阶段很难能可贵,但是它其实不会很长。因此,不要因为害怕自我的迷失而早早地把这扇大门关紧,这太得不偿失了。

在原始社会中,狩猎文化和采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男女两性思维方式的差异。男性更对于独立自我的模式更熟悉,因为打猎张弓射箭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且猎物也可以私人占有的;女性则相反,她们采集茶叶时是相互协作的,因此她们更擅长沟通。沈老师认为,男女两性会出现不同的放下我和别管我的状态。女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想跟别人建立连接,而男性的状态是“别管我”。

而至于“抱紧我”的阶段会持续多久,沈老师并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段,因为这是因人而异的。即使我们进入“放下我”和“别管我”的状态,我们也依然需要“抱紧我”的依恋关系。如何维持“抱紧我”的状态,是需要智慧的。

独立而又亲密:爱的摆荡理论

既然我们想要经常抱在一起,又能互相独立,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沈老师推荐了巴克斯特提出的爱的摆荡理论:

一段关系就像摆钟一样会在三种选项中来回摆荡,分别是自主或关联,开放或封闭,老套或新鲜。

这套理论的内涵在于:不要把感情看成是在某个点上固定的,恰恰相反,好的关系是在这里面经常摆荡的

巴克斯特还提出了五种摆荡策略:

  1. 循环摆荡:因为两个人需求不同造成的紧张状态,可以轮流满足需要。比如平时各忙各的,周末一起活动。
  2. 区隔:建立不同的关系领域,以满足不同需求。比如妻子找闺蜜逛街,丈夫找同学打游戏,夫妻二人一起去运动。
  3. 妥协:在两个人之间寻找妥协点,不完全偏向某一方。比如,我在遇到你之前的感情经历,不需要都告诉你。
  4. 暧昧:用模糊的方式或者语言来满足对方的需求。比如,我们会用“宝贝”来称呼自己的伴侣,来表现这一特殊关系。
  5. 行为切割:两个人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比如,你在写东西,我在看书。

本节课的最后,沈老师还提醒大家,夫妻关系也会影响亲子关系。夫妻之间不能很好地抱紧,就会抱紧孩子,孩子会成为替代,这时候亲子关系也会收到影响。

问答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不是没有自我?

不是的,这只能说明你对自我了解还不够。每一个人都是有自我的,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说明你的自我比较大度。沈老师对这个问题感到疑惑的是,你指的自我究竟是什么?这个自我意义在哪里?

沈老师认为,自我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要落到实处,在每一次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问问自己,这样是不是能够让自己感到舒服?这样是不是能够对自己有所帮助?这才是能够呈现自我的东西。

我喜欢看书,男朋友喜欢打游戏,两个人无法协调统一,该怎么办?

刚刚讲到的摆荡理论当中有一个行为切割,指的是在同一时间空间做不同的事情也是一种建立连接的方式,而不意味着在同一空间上一定要做同样的事。每个人娱乐和社交的方式都不一样,人跟人之间是有不同的。

过度自我是否会损害亲密关系?

沈老师认为,过度自我背后有一个概念,就是强调自我利益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两个概念。沈老师这节课强调的一直是找到自己的需求,然后和别人协调。沈老师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利益需求一定比别人高的。强调自我利益实际上是把自我利益看得比别人重了,这个时候就会损害两性关系。

因此,我们尊重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需求。如果一直强调自我的需求,忽视他人的需求,毫无疑问就是双重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非常自私自利的行为。沈老师认为,自私自利并不是不好,而是既然选择了自私自利,就要承担自私自利所带来的后果,例如和别人建立的连接不紧密。

沈老师在这里介绍了个体化的概念:

个体化,社会学概念,指的是在当代社会,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独立性、独特性、和主体性日益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如何看待夫妻分床睡的现象?夫妻分床睡能给对方更多空间吗?

沈老师在研究中发现,夫妻分床睡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归根结底都是个人的选择。对于个人的选择,沈老师都是能够尊重的。

沈老师认为,夫妻在同一张床上不仅仅有性关系的意义,还有一个意义在于身体的接触。我们的社会文化对我们会有约束,我们不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搂搂抱抱,而床就给了我们唯一一个可以进行身体接触的机会。

孩子会加速夫妻双方的分离吗?

研究认为,孩子是能够让夫妻双方更紧密的。这是因为,夫妻双方本身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而有了孩子以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就是有血缘联系的。

在实践中,夫妻双方的分离常常是因为一方将精力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才导致夫妻关系出问题。因此,这里的因果关系不是因为有了孩子夫妻关系出现问题,而是因为夫妻关系本身就出现了问题,孩子的出现只不过是使得这个问题被显现。

独立女孩不允许自己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大环境的问题吗?

研究发现,的的确确女性在婚姻当中的受益是要少于男性的。反过来看,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的观念,之前的课程提到了现实性和战略性。可能目前看来受益确实不多,但是用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就可以是受益良多的。而这二者应该如何平衡,这其实是需要女性智慧。

例如,我们改变我们的育儿理念,改变夫妻相处模式,这个完全可以靠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沈老师在这里提到了一个密集母职的概念,但它一点都不陌生,我们其实很熟悉:

密集母职是指以孩子为中心,认为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好,与孩子荣辱与共。其核心在于把照顾孩子看作是女性的主要职责。沈老师其实一直都在反对这样的育儿理念。

沈老师认为,产后抑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几乎所有人都将育儿的责任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而且女性自己也内化了这样一份育儿责任。因此,要想改变整个社会女性的育儿焦虑,根本上应该改变整个社会觉得育儿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这样一种观念。

跟一个人交往,他完全没有出现“抱紧我”的状态,有问题吗?

沈老师认为,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她就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建立了爱情关系。如果没有这种“抱紧我”的冲动,而且你还会感觉这样很恶心,那样很可能不是爱情。

沈老师鼓励大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勇敢付出。如果你是那种特别理性的,每一步付出都要考虑是否划算,那样你其实和谁都不可能出现“抱紧我”的状态。

根据爱的摆荡理论,异地恋是完全可行的吗?

之所以异地恋能够坚持下去,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相互信任。异地恋最大的问题在于,建立连接的节奏很容易被打破。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创造出建立连接的新模式。

沈老师看到现在很多异地恋的情侣不管在做什么,都把手机竖着开视频,但是也不说话,各自做各自的事。沈老师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模式,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建立连接的节奏。

我该怎么和现任男朋友谈论我的过去?

沈老师认为,聊前任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因为我们对于过去的态度其实就决定了我们对未来的态度。沈老师在这里引用复旦大学著名历史系教授姜鹏的观点:

我们所有对历史的解释,其实都是我们对未来的期望。你希望未来是什么样的,你就会怎么去解释你过去的历史。

摆荡理论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感情经历都要告诉对方。有的时候,这些感情经历在不影响未来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很愿意去谈论的。而假如过去的历史在我们的心中留下阴影,我们在未来其实也并不想去触碰这个。

沈老师建议,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很多的历史的回忆。但是要记得,每段历史的回忆,都与未来有关。你其实没有义务向对方汇报曾经的人生,只有那些能够促进未来生活的,你去分享就是很美好的。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