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讲中,沈老师带领我们梳理了你、我、我们的关系,强调了用权责利一致的原则处理这些关系。这一讲,沈老师将会和大家探讨金钱和爱情的关系。
金钱关系与亲密关系不对立
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可能用给我们买东西来表达爱,取代安慰和呵护,所以长大后我们也会这么要求别人。但其实,我们并不因此感到被爱。我们很多人一定会有这种困惑,很多时候我们通过金钱去表达对对方的爱,但其实金钱本身并不能带来爱。
金钱常常被人们用来作为量化爱的工具。我们发现在很多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撕破脸皮时都把婚姻中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事翻出来,并且将之量化作为赔偿。
沈老师认为,感情跟金钱并不对立,任何一种亲密关系,都能在法律上计算出价格。那为什么我们觉得谈钱伤感情?因为关系可以含糊过关,但是金钱强迫它们显现出来。
为了更容易说明问题,沈老师在这里举了关于彩礼的例子。沈老师在研究中发现,很多谈了很久的情侣,一旦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都很容易因为彩礼的问题而分手。沈老师认为,彩礼问题归根结底是双方对哪个是更亲密的我们的认识不一致的问题。也就是说,是我和我的父母之间更亲密?还是我和你之间更亲密?因此,这也印证了沈老师的观点:金钱可以强迫“我们”的关系显现出来,这里的“我们”到底是怎样定义的?
沈老师又举了个人消费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希望对方快乐的。而一旦涉及到金钱,特别是当对方的消费已经占据了整体的家庭消费,我们就会职责对方。沈老师认为,为什么我们讨论金钱会受伤?不是因为钱的多少,而是我们由此看到了自己在感情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对方会觉得我的消费在你的眼里是不值的,我没有资格去消费这么多钱,那么我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就只有这么点。
沈老师还举了全职太太离婚的例子。全职太太会觉得这么多年来我承担了所有家务,照顾孩子,牺牲了个人的职业发展,理应获得更多的经济补偿。而男方则认为这么多年来妻子吃喝拉撒都是自己的,没有工作挣钱,凭什么要那么多的经济补偿。沈老师认为,我们对于金钱的处理,其实体现的是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和排序。因此,金钱能够非常清楚地显现我们对于亲密关系想象的底层逻辑。
新旧脚本带来的金钱问题
为什么爱情和金钱的问题在今天更为突出?因为过去的亲密共同体必然有一个经济共同体,没有第二种选择,大家都必须这么做。而新时代不一样,经济共同体可以只是一个选择。
在农业社会中,男耕女织,大家共同劳动、共同产出、自给自足,很难区分哪些产出是我的,哪些产出是你的。在爱情旧脚本中,男性的工资都是要上交给女性保管的。因为一旦结婚,我们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所有的钱都应该视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因此,以前会有一个概念叫做私房钱,因为如果财产一旦被男性私人占有就是见不得光的。
在爱情旧脚本里,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管钱,但并不是说她的家庭地位就高。女性对金钱有管理权,但是没有决策权。而进入新脚本后,双方首先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且女性也从传统的家庭角色走出来,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双方本身都是经济独立的个体,不存在旧脚本中只有男方有经济来源的情况。
但这实际上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房产证要不要写上女方的名字。而在过去这根本不是问题,因为过去是一个父系居住的社会,女性需要舍弃她原生家庭的社会资源,嫁到男方家庭中,而且也没有冠姓权。而现在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女性并不认为自己并入了男方家庭。
在爱情新脚本里,你和我是两个平等的个体,然后融合成了一个新的集体,而这个集体还保留有原来你和我之间的平等。但是,我们要记住,平等一定是有代价的。沈老师在之前的很多次课程当中都提到,平等在带来权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责任。所以平等是一个需要协商的过程,它并不意味着完全地平分。
为什么金钱很重要?
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家庭经济管理模式。那为什么金钱很重要?因为金钱问题显化了亲密关系的底层逻辑。这里的底层逻辑包含以下三点:
1. 确定了什么是“我们”
沈老师在之前的课程中讲到,从恋爱到婚姻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我们从合作关系走向合伙关系。但进入婚姻之后,金钱关系马上就会多出一道坎,那就在我们的关系里,不仅会出现我和你,还会出现我的父母和你的父母。哪些人是安排在我们之前的?哪些人的贡献可能是我要的,但是将来的权利和义务却又是不要的?
关于什么是我们,在法律上是非常明确的:我们就是个经济共同体,也是个责任共同体。不论恋爱时期如何 AA 制,结婚后法律规定我们就是经济共同体。这就会导致我们很多年轻人在一开始进入婚姻或者即将进入婚姻的时候是懵的。
沈老师又提到了彩礼的问题。沈老师知道这是很多地方的风俗习惯。但是,这个礼金到底属于谁,很多家庭的观念不一样,很快就形成了矛盾。有些家庭认为这笔钱是以前参加其他婚礼给出去的,现在又给回来。这一笔钱名义上是给小夫妻的,但是这样早期的付出是由父母赠与的,特别是当这笔钱的数额大到一定程度时,争议和矛盾就会不断激化。
2. 展现了我们是不是互相信任
将金钱完全交给另外一个人,这其实是需要非常大的信任的。如果你把钱交给对方保管后,还要时时刻刻查他的钱,对方也会觉得你是不信任他的。
沈老师认为,无论是爱情关系,还是一般的亲密关系,底层的信任,恰恰是通过金钱来显现的。所以很多女性说:爱我就要把工资卡上交。实际上,沈老师认为这并不是女性想要钱,而是她想要那个信任感。我们发现,在一般的经济来往中,我们都是非常谨慎的。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就是把金钱关系和我们背后的信任有一个稍微的切割。正因为金钱能够体现出这种底层的信任,因此沈老师认为,越亲密越愿意花钱,花钱也会增加亲密。
3. 显现关系里的地位和权利
2019 年微博上有一个热搜:女性应该在婚后省吃俭用吗?事件的起因是一位丈夫发了一个帖子,说自己的妻子一个月工资不过四五千,结果她花了四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两万元的包包。丈夫认为,作为妻子要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要勤俭持家,不要买奢侈品。妻子觉得很心寒,她认为结婚七八年了,她也没有用过丈夫的钱,她用自己四个月的工资买个包包又如何呢?结果网友讨论,支持最多的言论是劝离。
沈老师认为,妻子觉得心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觉得她在这段关系中没有为自己消费去争取的权利,难道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这么低吗?沈老师在做家庭分工的研究中发现,很多男性指责女性的消费主义的时候,实际上自己存在着双重标准。研究发现,一谈到很多男性吸烟,我们经常想到的就是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讨论过说,吸烟的经济开销也是非常大的。而我们看到浓妆淡抹的漂亮女性的梳妆台上的化妆品时,就会潜意识里觉得这个女性乱花钱。沈老师在计算后发现,很多男性在烟酒上的开销要远大于很多女性在化妆品和服饰上的开销。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女性在化妆品和服饰上花费的费用常常被显现出来?沈老师认为,经济关系的背后是地位关系,地位越高的人,个人消费权利越大;而地位越低的人,消费权利越小。因此,很多女性在消费上对男性的很多不满的原因在于,女性感觉自己在家庭当中的地位和权利比男性低。
亲密关系中金钱的解决方案
沈老师在研究中发现,上海有 48% 的家庭采用 AA 制,你的钱你来花,我的钱我来花,互不干涉,而日常生活的开销则是一人一半。所以它的好处就是方便,界限明显,但是缺点在于我们之间那个信任的感觉被削弱了,我们和共同居住的舍友又有什么区别呢?
沈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关系比较好的夫妻采用“日常 AA + 年底共同账户”的模式,沈老师觉得这个方案非常不错。平时大家消费都 AA,特别是那种琐碎数额较小的消费,完全不必征求对方的意见。而年底的时候,双方一起坐下来对大家的收入和支出做一个汇总,把收入都打到共同账户里。这个共同账户则主要负责房产购置、孩子抚养教育等,可以避免产生金钱的冲突。沈老师认为这个方案不错的原因是,它把你、我、我们通过金钱的关系给明显地呈现出来了。
沈老师认为,信任的前提是知情权。在两性关系里,经济信息的公开有助于建立信任。知情权实际上是要高于控制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观,如果老是想着去控制另外一个人的消费观,实际上很容易起矛盾和冲突。但如果你对金钱永远不管不问,你就会发现在某些场合,你的信任会被对方滥用。例如,很多女性直到离婚,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一年挣多少钱,钱放在哪里,这样就会在离婚当中处在一个非常弱势的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案例,沈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女方的弟弟要买房,女方直接给了弟弟 18 万,而且这 18 万是夫妻双方共同拥有的钱。丈夫知道了很生气,说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妻子就说了,弟弟买房要用钱,我们总归是要借的,而且我只有这一个弟弟,我和你讲不讲不都是一样吗?结果丈夫就要求弟弟写一张借条,弟弟很诧异,觉得这笔钱难道不是姐姐赞助我的吗?丈夫更生气了,提出要和妻子离婚。妻子不理解,她觉得既然是夫妻共有财产,那我用凭什么不行呢?这里妻子就没有理解丈夫的意思,丈夫的意思是虽然财产是夫妻双方共有的,但是你不经过我的同意直接使用是不可以的。丈夫会觉得他在给弟弟买房的决策中被排除在外,妻子和弟弟才是一起的,所以他才想离婚。
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沈老师的观点:知情权高于控制权。知情权一方面是我们对另外一方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法律上的保护。一旦结婚,婚内债务是共同承担的。所以法律规定,夫妻作为经济共同体有权利知道对方的收入情况。有很多女性在离婚官司中吃亏就是在知情权方面吃亏。经常有很多女性在领证之后才发现丈夫在外欠下了大量外债,信用卡刷爆,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这些为什么不在婚前了解清楚呢?
另外,沈老师认为,不是说谁挣钱多谁的话语权就大,而是应当尊重挣钱和家务劳动的价值。家务劳动没有被公开定价,但实际上它的价值是很高的。在美国,一个全职太太平均每周要做 92 小时家务,按照当地的标准,一个全职太太的年薪约为 14 万美元。因此,一个全职太太做的家务,用一个专业人士的市场价去计算,她的人民币收入其实是很高的。
沈老师还提到了“丧偶式育儿”的概念,即男方在外工作只给家庭带来经济支持,而不参与具体的育儿过程,所有的具体的育儿过程都由母亲一人完成。沈老师认为,“丧偶式育儿”对在外挣钱的男性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的经济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家庭贡献。不论是家务劳动还是经济支持,抑或是社会资源,都能够给家庭带来带来贡献,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对家庭的贡献,而不仅仅只是看到金钱。
问答
我们两个人没房没车,我可以要彩礼吗?可以裸婚吗?
沈老师觉得,这和当时她即将进入婚姻的状态很像。沈老师当时和她的未婚夫讨论过这个问题,她的未婚夫是农民出身,因此两个人就攒了一小笔钱凑够了彩礼。最一开始是租房,而正因为此,夫妻双方才有了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动力,最后成功买下了双方都满意的房子。
沈老师是比较理想主义的,觉得这些不太能够影响她和丈夫的感情。首先,你要学会看对方有没有愿意和你一起去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沈老师认为,不应该要求对方必须给我提供房子,因为当你即使收获到这些的时候,你的地位也是比较低的。因此,沈老师认为好的模式应该是共同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模式,这样双方既有付出也有收获,都是平等的,不会没有话语权。
至于这个问题本身,沈老师认为提问者本人对于你们双方的未来的信心还不是很够,对对方还不够信任。
买婚房的时候,双方的首付比例怎么规划?有标准吗?
沈老师一直觉得这里面是没有标准的。沈老师认为,这主要和双方各自的经济实力有关,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完全应该拿出更多来。但是,如果双方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一方很有钱,一方没有钱,让没有钱的一方也要拿出钱来也是特别不公平的一件事。因此,没有大家普遍适用的比例,只有一个适合你和我的比例,而且这个比例是双方可以协调的。
谈恋爱的时候收到的礼物,分手以后要还回去吗?收了礼物分手了,算欺骗感情吗?
沈老师从来不觉得这是欺骗感情。这节课刚刚讲了金钱和爱情的关系本身并不是对立的。很多时候我们通过送对方礼物来表达爱。把礼物拿回去是一个非常渣的行为,因为送礼本身没有人逼迫你去做,除非像彩礼婚戒这些,否则其他日常生活的礼品没有办法这样计算。同理,沈老师也反对,发生性关系之后分手,女方向男方索要补偿的行为。
总而言之,凡是这种自愿的行为,分手之后其实都没有要回来的理由,或者说要求补偿的权利。每一个成年人在给出去之后,都要承担给出去之后的后果。
经济收入特别低的女性,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
沈老师在课程当中也提到,经济的投入不仅仅是金钱本身,经济收入较低的女性很可能在家务劳动方面付出很多。所以,凡事都要协商着来。
沈老师在课程当中提到的 AA 制加共同账户的方案并不是唯一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就特别不适用于全职太太。沈老师在这里想补充一点,当双方的经济差距特别大的时候,总是需要有别的东西去弥补这个经济差的。有些付出没有办法明确地计算出来,因此双方抱着肯定、欣赏、感谢对方的态度才是使得关系向前推进的动力。绝不能先把账算清楚了再来考虑问题,这对关系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女性养家的情况下,是否要老公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
沈老师在研究中悲哀地发现,如果女性的收入远高于男性,实际上女性是会更加传统的,会更多地去考虑男性的面子。
但是对于个体来说,这完全可以回到协商和对话中来。但千万不要有因为我能挣钱你不能挣钱,所以你必须去做家务活带小孩的逻辑。正确的逻辑应该是我因为工作和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没有精力去承担更多地家务和育儿责任,你是否能够帮我分担一下?
经常听人说“男人有钱就变坏”,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沈老师很费解)坏?什么叫变坏了?
假设你指的是男人出轨,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并不是越有钱越容易出轨,出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沈老师在这里想把这个“坏”给界定清楚。
沈老师提到了之前课程当中讲到的成长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当中的一方成长特别快,另一方特别慢甚至停止成长时,双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在亲密关系中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因此,这里的“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我们才能知道问题的本质在哪里。
爱情和金钱是正相关关系吗?
沈老师认为,爱情和金钱的关系不是那么紧密,而跟你的年龄段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在青少年时期,爱情非常纯真美好,没有什么金钱之类的东西,就是愿意为爱的人付出一切。为什么成年之后要“先脱贫再脱单”呢?因为成年之后,就算你把你的一切给我,也没多少东西。这个时候我们的衡量机制是变化的。
反过来讲,其实爱情的关系和你的脱贫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你在爱情里面的成长其实对于你在其他方面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所以古人常说“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好的两性关系是会让你更加成熟的。
真正的爱情和金钱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当你更有金钱的时候,你其实会更加自信,因为你能够给予对方的更多,你会觉得这段感情是更有可靠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