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沈老师讲到了如何处理长期关系中的冲突。在长期关系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两个家庭的影响。爱情刚开始的时候是两个人你情我愿的关系,两个人比较简单,而进入长期关系后,即使还没有走到婚姻这一步,两个家庭会很大影响到双方的关系。
为什么两个家庭的问题很难应对
沈老师认为,之所以两个家庭的问题很难应对,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 爱情新旧脚本的结构性差异非常大
- 代际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 不仅有你、我、我们的关系,还加上了“他们”
结构性的差异
沈老师认为,结构性的差异是因为家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社会变迁所决定的。我们过去的家庭被称为父系家庭,我们几乎所有家庭的逻辑都是:女性嫁到男方家庭去,子女从父姓。
沈老师在她写的一本书《谁在你家》中提出了个体家庭的概念:它是一种“一碗汤,两扇门”的模式,独立的小家庭和父母的家庭既独立又依赖,是理想的两代人的家庭结构。
不过,这里涉及到家庭认同的概念,即谁是我的家人,谁是家里的主人。现代家庭里,丈夫和妻子的家庭认同不再一致。在爱情旧脚本的父系家庭中,很明显男方家庭成员是我的家人,丈夫是家里的主人。但是在今天,丈夫和妻子的家庭认同可能就不一致,配偶是我的家人,孩子是我的家人,自己的父母是我的家人,那么配偶的父母呢?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而至于家里谁说了算,经常会有很多争执。
此外,孝顺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的孝是指赡养、照顾、关心,顺是指顺从、听从长辈的意见。沈老师认为,过去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前喻社会,即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而现在的社会就是一种后喻社会,即在高科技新时代下,晚辈由于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给前辈传授知识的社会,是一种文化反哺。今天的孝顺观念是“孝而不顺”,我们还是觉得要赡养父母,也就是孝,但不再认同凡事都要顺从父母了。在独生子女的时代,孝顺的单位不再是以夫妻两人为单位,而是夫妻各自照顾自己的父母,而且照顾也有了交换色彩。
角色期望和角色实践的差异
沈老师认为,今天女性角色的改变要比男性角色的改变更大,但是对女性角色的期望还停留在过去,这就出现了落差。过去所强调的门当户对,更多的是角色跟个体的匹配,但今天更在乎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匹配。
立场不同
我们都讲要爱屋及乌,虽然我很爱这个男人,我们也结婚了,可是我跟公公婆婆的感情不见得到位了。在这个时候,你、我、我们里面又多了一个“他们”,刚刚在谈到家庭认同的问题时才探讨过,他们是不是我的家人其实我是有问题的。因此表面上看是一家人,但是家庭内部依然是比较复杂的。
沈老师认为,社会的变化,角色的差异,立场的不同,代际冲突在现代生活是很容易发生的,并非是个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你遇到了一个渣男、妈宝男或者恶婆婆,恰恰相反,由于社会的变化,角色的差异,立场的不同,代际冲突其实很容易发生。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不要觉得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碰到这样的家庭。
从两个人到两个家庭的解决方案
建立物理空间
沈老师建议,有条件的话和父母分开住最好,如果住在一起,也可以创造自己独立的空间。
用发展的眼光看代际关系
沈老师认为,和公婆的关系其实是可以磨合出来的。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代际关系。沈老师在之前的课程中讲过,亲密关系是从抱紧我、放下我再到别管我的。而代际关系恰恰相反,我们和公婆的关系往往是从远到近,逐渐发展为亲密的整体。磨合的过程会带来爱,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越来越好的。
用处理差异的经验去处理代际差异
老一辈人的一些行为我们可能一开始无法理解,但是我们可以仔细想想,他们有他们的一套逻辑,我们接受就好。我们的长辈都特别有奉献精神,以至于对我们的个人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正因为有老一辈人的付出,今天中国女性的就业率才会如此之高,我们才能安心出来工作。
沈老师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后父权时代》,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今天女性所拿到的权利,并不是来自男人,其实是来自老人。所以,其实我们也没有权利要求对方一定要喜欢自己的父母,但至少在一开始要知道尊重。在出现差异和冲突时,我们用权责利一致的原则,在老人承担责任时,也请把权利交给他,让他享受这个好处。
同理,两性关系中差异还有一个重要理念可以用在代际关系中,就是把“他怎么可以这样?”变成“他为什么会这样?”。
两个家庭里的重要问题
父母的意见要听吗?
这个问题曾经有很多人向沈老师请教过,在这里,沈老师给出了如下四个标准:
- 你跟父母关系的好坏。很多时候,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我们要不要听他们的话。关系越不好,不论父母讲得多么正确,很可能你都是不听他们的。但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叛逆才不听他们的,但其实对你来讲这是会有损伤的。所以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到底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就想反抗父母所以不听他们的话还是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是真心不想做的。
- 未来生活是否依赖父母。如果你们的婚房是父母买的,那么你要拒绝他们住进来就比较难,甚至房子买在哪里你也很难做主。也就是说,你越依赖父母,他们的意见你就不得不听取。这本质上就是权责利一致原则,这个是没有办法的。
- 评估父母的决策力。有些父母的决策能力很强,但有些父母可能跟我们身处的根本不是一个环境,可能他们的经验已经没有办法用到我们身上了。因此,我们要不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其实你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
- 立场不同的优势。立场不同其实会有不同的好处,父母的立场相对长远,我们的立场则是短期的目标,不同的立场提供不同的维度去分析。
是不是要让男人解决婆媳矛盾?
我们总是觉得要解决婆媳矛盾,最重要的就是中间的那个男人,他要从中协调。沈老师在这里郑重地告诉大家,这个逻辑是错误的。正因为我们很多人有这样错误的逻辑,所以我们经常会问男朋友或者老公这样一个愚蠢的问题: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非常愚蠢?假如回答是先救我妈,你是不是会很伤心?假如回答是先救你,你难道不觉得他连亲生母亲都不管不顾,未来他会感谢你的付出吗?因此,无论男朋友或者老公如何回答,都是很悲哀的一个答案。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之所以非常愚蠢,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到了我们爱的人,和他所爱的人的对立面。
我们为什么要寄希望于男性来解决婆媳矛盾呢?沈老师认为,归根结底是我们不能和婆婆真实表达,这背后是因为我们受困于过去的角色,就是婆婆和媳妇的旧的相处模式。作为独立女性,我们自己应该扛起解决问题的责任,不再依赖第三方。我们有说“是”的权利,也有说“不”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自由的权利。
因此,沈老师建议,我们永远是自己剧本的主角,把决策权握在自己手上。实力即自由,越有实力的人越自由。所以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实力,然后更有能力去处理关系。你会发现,强者的体谅往往是会让关系更长久的,而且在关系里,强者的改变其实是更有效的。
问答
婆媳矛盾是怎么形成的?
沈老师认为,婆婆和妈妈之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婆婆其实完全是一个陌生人,然后我们还要走进一个抱紧我的过程,可是这个过程并不是自己选择的。因此,我们可能完全没有动力去解决那个差异。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愿意去妥协,是因为我们很爱那个人。
妈妈不一样,虽然妈妈不是我选择的,但是妈妈跟我的生活习惯以及感情都是到位的。因此,相对来说婆媳矛盾更麻烦。我们其实可以把爱能够稍微转嫁一下,不仅仅是爱屋及乌,还要为了这个屋本身。
不论如何,所有的关系里面,都应当是“我”改变。因此沈老师在遇到问题时,她会进行下面这样的排序:如果能用钱解决,并且数额不是特别巨大,就用钱解决;否则,考虑变化环境;如果还是不行,就考虑自己是否能否改变一点;如果连自己改变都不行,那么只能做结构性的调整了,即要么不接受对方这个家庭了,要么就干脆妥协。
婆媳矛盾的问题不是婆婆和媳妇谁先改变的问题,而是只能你做改变。因为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改变。
好的婆媳关系是什么样的?
沈老师觉得好的婆媳关系也是很多样的。沈老师认为,婆媳关系最基本的底线是不应成为彼此的敌人。
年轻人可以在父母面前秀恩爱吗?如何把握分寸?
沈老师就要问了:何为秀恩爱呢?有的时候,你和伴侣很自然的一种行为在别人看来就是秀恩爱。
沈老师认为,在家庭关系里面,夫妻关系是主轴。夫妻关系的稳定和睦,对孩子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感。因此,沈老师一直都是和她的丈夫睡一张床,她的两个孩子睡一张床。很多家庭都是妈妈跟女儿睡,爸爸跟儿子睡,沈老师觉得并不需要在孩子面前那么刻意忌讳。
因此,这根本不是秀恩爱的问题,而是度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是“嫁人不嫁凤凰男”,为什么“凤凰男”不能嫁呢?
沈老师认为,之所以凤凰男被诟病,是因为现在的电视剧特别容易形成对农村的歧视,这背后其实是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歧视,涉及两种不同的家庭观念。
在农村,家庭的概念相对比较大,所以家庭共同体的概念更强。因此,凤凰男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家庭更有认同感,对家庭更有责任感。这其实是有好处的,但也有坏处,就是他可能更偏袒他的原生家庭。在城市,个体和个体之间的边界更清晰,而且是个陌生人社会,所以我们之间的边界会切割得非常清楚。
我们要知道,当发生困难的时候,农村家庭是更愿意帮助你的,而且他也是作为家人来帮助你的,他并不觉得非得向你要什么东西的。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差异。
另外,农村相对比较贫穷,城市相对比较富裕,城市的人当然不希望她的资源流向贫穷的地区。所以,这种观念其实特别有歧视性,沈老师不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观念。
沈老师觉得她的丈夫其实就是一个凤凰男。娘家人生病的时候,沈老师的丈夫就说他已经准备好钱了。沈老师觉得这其实挺好的,但是也有一个坏处。婆家人生病的时候,沈老师的丈夫也要管,而且七大叔八大姨他都管。沈老师作为一名城市女性就没有这种意识,这就是家庭观念不同。
总而言之,沈老师觉得目前对于凤凰男的歧视是非常不合理的,你其实很可能会把一个非常优秀的男性排除在外。
老婆屏蔽了我嫂子的朋友圈,我妈希望我去劝说,我该怎么办?妯娌之间如何相处?
沈老师觉得这完全是两个问题。
第一,屏蔽朋友圈就像你的事、我的事、我们的事,朋友圈完全是我的事,我有权利去选择我的朋友圈,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对方选择朋友圈。如果非要告诉,那么就说你竟然屏蔽了我嫂子,你知道吗?今天我妈把我骂了一通。你也只能告诉这个事实,你没有权利跟你的妻子说你必须要怎么做。因此,当你要求你的妻子必须怎么做的时候,你的妻子就会觉得很不舒服。
第二,妯娌之间的问题其实很复杂,这既有过去旧脚本两个家庭争夺某些利益的概念,也有一个像婆媳问题一样这种被选择的问题。因此,相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妯娌之交淡如水。不过,归根结底还是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最重要,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妯娌身上。
彩礼在今天还要不要?
中国有句古话叫“两亲家不聚头”,沈老师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在重大问题上两亲家互相在一起讨论讨论,其他事情能避开还是尽量避开,因为这个背后的立场差异太大。
彩礼本身是有其历史起源的,最初是分成聘礼和嫁妆,即男方拿彩礼,女方给嫁妆。所以,彩礼最早是用嫁妆去抵的。在富裕阶层,女方往往需要用比彩礼价值更大的嫁妆作为陪嫁,以便树立女儿在夫家的地位,而带过去的嫁妆就是这个女性的私有资产,也是这个小家庭的私有资产。如果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女性就会把嫁妆拿出来,表示这是我所做的贡献,以此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而在贫穷阶层,它是形成一个流通机制,即有男性的家庭向有女性的家庭支付聘礼,以换取这个女性作为一个劳动力到了另外一个家庭。而收取聘礼的家庭其实也有儿子,他们又去换另外一个劳动力到家庭里,这就是他们的逻辑体系。但其实你会发现,这种逻辑体系已经非常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了,但是风俗习惯却被保留了下来。
研究发现,现在很多彩礼都是小家庭向双方父母尽可能争取家庭启动资金的一种方式。因此,沈老师建议,针对彩礼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为什么相比婆媳矛盾,我们很少讨论男性跟丈母娘的关系?
沈老师认为,最主要还是因为角色问题。女婿往往是在外挣钱的,他不太可能和呆在家里的丈母娘产生很大冲突。而婆媳关系不一样,因为两个角色都是照顾着角色。
如果男性成为家庭的照顾者,那么他和丈母娘之间的冲突和婆媳矛盾是一模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