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 2021 年高考数学全国乙卷压轴大题
2021 年高考已落下帷幕,转眼间大学即将毕业。回想当年高考解析几何和导数两个压轴大题没能拿到满分,内心感到非常遗憾。因此,今天我将重新来到高考的古战场,再战解几导数大题。
每年高考全国Ⅰ卷数学的题型分布都会有小幅变化。过去,一般解析几何是第 20 题(倒数第二题,不含选做题),导数是第 21 题(压轴大题)。今年,解析几何成为压轴大题,导数则是倒数第二题。这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逐一来看这两题。
导数
设函数 ,已知 是函数 的极值点。
(1) 求 ;
(2) 设函数 ,证明 。
解
第 (1) 小题,我们可以根据题干当中的已知条件,通过极值点的性质列关于 的方程,即可反解出 。首先,我们对 求导:
然后,我们令 ,,即可反解出 :
第 (2) 小题,如果直接对 求导,分母是幂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复合函数,而且求导后在分子上会出现二次,计算量极其巨大。因此,去分母是本题的关键。
历年来的全国卷导数题都有这样一个特点:第 (1) 小题的结论可以在第 (2) 小题当中使用。我们做完第 (1) 小题后,其实只是求出了一个未知参数,没有得到某一个具体函数的性质。这个时候,我们来观察第 (2) 小题当中的目标函数 。我们发现, 的分母恰好是函数 。因此,研究函数 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第 (2) 小题让我们证明一个不等式,而不是等式。因此,我们要想直接去掉分母比较困难。如果分母是恒正或恒负,能够大大降低我们的计算量,方便我们解题。所以,我们期望函数 的值域应当恒正或恒负。即使不是,我们也可以在不同的区间上讨论。
由 (1) 可知:,那么 。显然,它们的定义域都是 。根据 (1) 的求导结果,我们可以很容易写出 的解析式:
解析式还存在对数函数,很难一眼看出单调性。但是对数函数求导一次就能变成分式,因此我们对函数 求二阶导数:
由于函数 的定义域是 ,显然 , 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减。而 是 的极值点,也就是 的零点。故 在 上单调递增,在 上单调递减。因此我们可以判断: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结论: 的分母是恒负的。因此,要证 ,只需证 。于是我们令 ,并对其求导:
解析式当中还含有对数函数,我们需要求二阶导数,才能把对数消掉:
因此, 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而 ,故 在 上单调递减,在 上单调递增。因此,我们可以判断:
证毕。
总结
作为倒数第二题,本题难度适中。本题的关键就在于去分母,而去分母的思路来源于第 (1) 小题。如果不去分母,计算量极其巨大。本题没有涉及到分类讨论,与过去全国Ⅰ卷的导数题相比难度较小。
解析几何
已知抛物线 : 的焦点为 ,且 与圆 : 上点的距离最小值为 4。
(1) 求 ;
(2) 若点 在圆 上,、 是抛物线 的两条切线,、 为切点,求 面积的最大值。
解
第 (1) 小问需要求解焦准距 ,依题意,抛物线开口向上,小圆圆心在 负半轴上。显然,抛物线焦点到圆顶部 的距离最小。我们可以列出下面这个简单方程求解:
重点来看第 (2) 小问。题型很常规,题目也非常易懂,就是求解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我们首先来梳理一下,三角形面积求解的主要方法:
- 。在解析几何中,我们通常需要先求出一条直线的方程,然后才能求直线上的线段长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
- 。常见于平面几何解三角形,但是在解析几何中,该方法较少使用。原因在于,在解析几何中,一个角的正切值相对好求,可以用斜率的几何意义加上三角恒等变换中的两角正切差公式求出,但是由正切求正弦非常困难。余弦定理虽然可以求出余弦,但是计算量特别大,而正弦定理并不能求出一个角的正弦。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明确,本题求解三角形面积应当采用第 1 种方法。那么,谁作底边,谁作顶点?很明显,动点 是一定要作为顶点的,因为它是主动点。切点 、 是从动点,它们是随着 点的运动而运动的。这样,直线 就成了三角形底边所在直线。至此,我们的思路已基本明确。
解析几何有两种起手式:设点与设线。关于动点 ,这是一定要设的,毋庸置疑。难道我们希望联立两条切线以及圆的方程来确定 点?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如何设呢?我一开始想,可以尝试用参数方程,即设 点坐标为 。但是,使用参数方程涉及到三角函数的计算,相较于有理代数运算困难。而且,抛物线的参数方程不含三角函数。因此,我们就设 点坐标为 。
现在,大难题出现了:究竟是设直线 的方程,还是设 、 两个端点的坐标?我们下面逐一尝试一下:
设线
目前来看,直线 不过任何定点。因此,我们只能设直线 的斜截式方程,并与抛物线方程联立:
消去 ,得到:
弦长很容易就能计算。为了方便,我们计算弦长的平方:
相切的条件该怎么用呢?我们可以把抛物线改写成二次函数求导:
然后利用导数和切线斜率的关系列方程:
计算量正在变大,但是还是可以算下去。我们去分母然后两式相加:
下面我们来计算点 到 的距离。同样为了方便,我们来算距离的平方:
这样,我们就可以来算三角形的面积了。同样是算面积的平方,要注意这里可以将 代入,将 和 一并消去:
显然,这里我们可以将 看成是一个整体。但是, 一定是有取值范围的,我们需要确定这个取值范围。不过不要忘记,点 在圆 上的条件还没有使用:
然而,我已经感觉很不妙了,怎样才能通过 和 的关系确定 和 的关系呢?我发现了之前计算得到的一个式子:
我们将这个式子两边平方,然后将 整体代入得:
然而这个式子根本无法消掉 。设线的方法宣告失败!
设点
我们设 点坐标为 , 点坐标为 。关键来了,下一步应该干什么?是直接写出直线 的两点式方程吗?
显然不是的,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还没用——相切。因为我们有 、 两点坐标,得到切线斜率非常容易,可以直接写出切线的点斜式方程:
由于 、 两点都在抛物线上,满足抛物线方程,我们可以把上面的直线方程简化一下:
这两条切线都经过 点,我们将 点坐标代入:
本题的破题点来了。你是否能看出直线 的方程?
、 两点都满足上面的方程,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上面的方程就表示直线 。
有了直线 的方程,一切都好办了。先把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
得到:
先算弦长:
再算距离:
最后算三角形的面积。要注意,这里我们再用点 在圆 上的条件来消参就可以成功:
配方后,转化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而 ,故 时,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
总结
解析几何作为全国卷压轴大题的情况较为罕见,但实际上这道题目非常常规,计算量其实不算特别大,但是有一定的技巧性。
首先,要明确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思路。然后,要选择设点作为起手式。这里面的原因在于,设点可以更好地利用相切的已知条件,可以非常方便地写出切线方程。再加上对直线方程的理解,可以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弦所在直线方程。虽然设线在一开始就可以得到弦所在直线方程,但是相切的条件就不是那么方便使用,而且计算到最后,利用 点在圆上的条件很难消参。
另外,本题不适合设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本题的 点是主动点,而切点是从动点。设线相当于是把切点当成主动点了,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需要反过来表示 点的时候就会困难,体现在解题步骤当中就是无法消参。
在考场上,最大的困难就在于理清思路。如果没有理清思路,就是直接设完就算,最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算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