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说辩证法是错误的?
其实我们很多中国人没有真正理解辩证法。
辩证法中指出万事万物皆有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这个是很好理解的。
而矛盾中对立的两方面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要知道这里同一性为什么表述在前,是因为矛盾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我们很多中国人恰恰就是在理解辩证法时,不理解乃至跳过了对同一性这一点的认识。没有同一性为前提,矛盾就没有斗争性。只承认矛盾的斗争性而否认矛盾的同一性恰恰就是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强烈批判的。
我们虽然理性上并没有真正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但感性上觉得万事万物要追求“统一”。注意,这里的“同一”和“统一”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下看这两个词,统一即不分裂,而不是事物自身存在的单纯性。
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是不在乎一个事物自身是不是单纯的(一个概念),但它首先应当是统一的,即使完全不属同一范畴的概念直接拼凑起来的统一也无所谓。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会认为绝对的二元对立是更坏的东西,所以才有“阴阳相生相克”、“物极必反”之类的道家哲学。
基于这一点,中国人自近代以来在诸多西方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唯独接受并且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必然,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天然有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相近之处。
然而,中国人的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以具象思维居多,不像西方是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所以,西方语境下的“存在”这个概念对中国人来说十分难以理解,因为它没有办法进行具象的定义。
这就造成了上述的问题,中国人在看到矛盾的同一性时,会觉得不理解乃至跳过,甚至可能觉得这不是一句废话吗?而恰恰这样就会陷入一个只承认矛盾诸方面的斗争性而否认其同一性的思维误区。而我们感性上又希望对立又统一,于是我们就这样把辩证法中国化了。
可以结合概率论中的事件模型来类比。真正的矛盾的两方面应该是对立事件:
其中 (1) 式反映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2) 式反映了矛盾诸方面的斗争性。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出
此处 (3) 式恰好说明了矛盾的诸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然而,我们很多中国人理解的辩证法忽略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只看到了斗争性,即他们只承认 (2) 式的存在。既然如此,对立事件就退化为互斥事件了。
更贴近很多人思维方式的数学模型是,事件 和事件 可以看作是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同一事件,即
这里并无足够的条件判断 和 之间是互斥事件。我们很多中国人都知道凡是要辩证地看,要正反两面地看。但很多时候他们就像上面的条件概率模型一样,只是从不同的条件出发看同一件事。这样一来,甚至可以说,很多中国人所看到的斗争性,他们并没有缜密思考和严格证明过,它们之间到底是不是互斥的【斗争性】,更不要说是完全对立非此即彼【同一性】的了。
这样的认识所导致的后果是,我们很多中国人所以为的辩证地看待问题,其实是一种对同一事物的看似对立的两种孤立看法的拼凑(条件概率模型),是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旧形而上学。再加上几千年来乡土社会影响,这套世界观自然而然就发展成为了更高级的伪装成辩证法的实用主义。
下面举例说明真正的辩证法和我们很多中国人所以为的“伪辩证法”的区别:
-
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 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有更多的无产者,最终无产者推翻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相当于亲手创造了它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
当代很多中国人的辩证法——本质上是实用主义: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管它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案例 1 中的资本主义是一个源自于西方语境下的特定概念,特指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阶级社会形式。而马克思运用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原理,得出资本主义要发展自己必须否定自己。这个矛盾不是别人(无产阶级)带给它的,是它内在的性质就决定了对自己的否定。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一天,这个矛盾永远不会消失。这和任何人、任何阶级的立场没有关系,想要维护资本主义的人以为自己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殊不知这同时也是在否定它(经济危机)。只不过是马克思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力量——无产阶级,他们推动了资本主义加速灭亡的历史进程。
案例 2 中的我们很多中国人是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解为两种不同且有联系又没有联系的社会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矛盾斗争结果就是埋葬自己,产物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这两个“社会主义”的内涵已经不一样了。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首先被并立起来,成为失去历史性和同一性的两个孤立的个体。可这并不代表它俩不能互相是对方:它俩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各自本身就是矛盾,自然内部也有矛盾的两个方面——这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就是很多中国人实用主义逻辑下的“好”和“不好”。
这里的“好”和“不好”是对做出判断的主体而言的,因而具有主观性。此时,我们自然能够将之与经验主义联系起来,即凭借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是“好”还是“不好”。现在的核心目标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中国人的办法就是把上一级的矛盾双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不好”的东西去掉,把二者的“好”统一起来。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觉得这就是辩证法。总结起来就是既分裂又统一,而不是既斗争又同一。
既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真正的唯物辩证法,那么真正的唯物辩证法应该是怎样的呢?真正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皆是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其矛盾的诸方面一定是成对出现的【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不可能做到只保留其精华而去掉其糟粕,因为这违背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之所以我们会觉得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是矛盾的特殊性导致的。它们永远是成对出现、密不可分的,所以这种“取”和“去”的表述的十分不准确的。倘若真的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精华和糟粕都将不复存在了(以新的矛盾形式存在),那将是事物的质变和巨大的飞跃。
可以打个比方说,某个人的性格特点不能只接受其优点而不接受其缺点。优点和缺点相对于一个性格特点来说永远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孤立地将它们剥离出来。而之所以我们会觉得人的的性格有优缺点,是因为我们将这个性格放到了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带有主观性的价值判断)。而至于我们很多人中国人所认为的性格好或者不好,是性格特点本身【内因】和社会环境【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将性格之中适应于社会环境的部分抽离出来冠以“好”的性格。
诚然,过去乡土社会中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逻辑使我们很容易在诸多西方思想中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但我们并没有理解到辩证法的精髓之所在,这个后果之一就是过去我们党内出现的各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时至今日,很多公知认为辩证法就是诡辩论,极力宣扬中国人没有逻辑教育,推崇西方逻辑学的优越性。这种论调很显然就是完全不懂真正的辩证法了,把很多中国人的“伪辩证法”错当真正的辩证法。
本文必须要指出的是,虽然本文批判了很多中国人所认为的既分裂又统一的“伪辩证法”,揭穿了其实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本质。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实用主义在中国过去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时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例如改革开放)。只不过辩证法相较于实用主义是一种更加接近事物发展规律和本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真正掌握这套理论体系是非常不容易且伟大的。不能够简单地以“好”和“坏”来看待这两种世界观,而是应该将辩证法视为一种更为高级的世界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