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自由和德性:爱情不是零和游戏
沈老师在研究中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把爱情看得非常理性,特别是把爱情看成是竞争关系。他们经常计算是你爱我多,还是我爱你多。他们经常会说:是找一个我爱的人?还是找一个爱我的人?在他们看来,爱是可以比较的。
沈老师认为,当你想象爱情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是很理性的,但另一方面你一定要知道,爱情本身是感性的,是非常美好的。但不论如何,沈老师告诫我们,一定不能把爱情看成是零和游戏。因为一旦把爱情看成是零和游戏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一起呢?
零和游戏产生的原因
沈老师认为,把爱情看成是零和的第一个原因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被施予爱,却不懂得给予爱。他们对爱的理解就是,得到就是爱,所以付出就是损失。但实际上,这很明显是一个误区。
第二个原因是,随着这几十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房价居高不下成为了爱情的重大杀手,使得我们的理性压过了感性。在购置婚房时,由谁出钱,出多少,双方是需要谨慎地商量的。当我们计算得太多,就会失去关于我们的概念。
美国学者奇克·祖宾提出依恋理论,一个核心概念是帮助取向,就是你爱一个人,一定会很愿意帮助他。因此沈老师认为,当我们不再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的时候,就产生了“我们”,这时候才有了爱的感觉。
学习给予,走出零和游戏
1. 爱的本质是给予
我们为什么要学会给予,走出零和游戏?沈老师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强调,爱的本质是给予。因此,当我们处在爱的关系里面时,我们就特别愿意去付出。而如果我们对爱的理解错误,变成是特别想要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东西的时候,这个爱就很难长久。这里的给予应当是非常快乐的给予,所有关于爱的给予都应该是非常快乐的,而不是感到难受的。
2. 给予是自我潜能的最高表现
沈老师认为,对于有创造倾向的人来说,给予是自我潜能的最高表现。我们的活力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觉得每一次的给予都是损失的话,你其实就不会去体会爱本身所带来的那些愉悦的感受。
每一次给予都是在两个人的情感账户里存钱,当你给不出去的时候,对方会给你,这时候我们又有能量了。你会发现,在给予的过程中,爱是顺着给予传递给对方的。
我们回到本次课程开始的问题:是找一个我爱的人,还是找一个爱我的人?
沈老师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和一个你不爱的人结婚。因为如果你不爱他,你是没有那个给予的动力。
3. 给予爱的三个原则
- 首先要了解对方要什么。如果你给出去的东西是对方不要的,那就没有价值。
- 如果给予被看到,给予就是一种收获。如果一直没有被看到,给予就变成了单向的付出。
- 把给予变成获得,很重要的是权责利的一致,而且是一致在一个人身上。当我承担某个责任的时候,也意味着我拥有了做这个事情的权利,我也拥有了它所带来的好处。
为什么一定要走出零和游戏
沈老师认为,走出零和游戏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联合的关系,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这就像做蛋糕一样。本来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做一个适合他自己大小的蛋糕,但是如果两个人一起做一个蛋糕,你会发现那个蛋糕的大小要比两个人各自独立做的蛋糕大得多。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个蛋糕我们两个人应该怎样做,最后这个蛋糕怎么分。
三种公正路线:福利、自由和德性
在爱情新脚本中,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平等的,因此切蛋糕就要公平公正。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提出公正理论,即社会领域的三种公正路线:福利、自由和德性。
- 福利:即让福利最大化。在家庭领域,就是让家庭多数人的幸福最大化,整体利益最大化。
- 自由:尊重人们的自由选择。在家庭里面,每个家庭成员,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都有自由选择权。
- 德性:即培养德性。如何去推进共同的善,在家庭领域,就是怎么做才是对我们的关系有贡献的,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
总结
究竟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没有标准。沈老师认为,我们要去想象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幸福模式,为了这个想象的美好去努力。在协调福利和自由的基础上,我们能不能建立一种更好的爱情模式和婚姻模式,决定了我们的关系能走多远。
问答
$1
$1
$1
沈老师认为,这取决于你需要花多少钱。如果你每个月只需要花6000元,其实这两个男生已经足够爱你了。
但这里面其实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比例的问题,一个人愿意拿出自己的稀缺资源来,在我们的观念中往往是更爱对方的。因此,关键在于看他愿意拿出来的到底是不是他的稀缺资源,这和占收入的比例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的。